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晚唐驸马>第一百六十三章 这不是坑人么?

大唐须发花白的老将不多,能出现在这里,这么大阵仗的更是凤毛麟角。不用问石公绪也知道对方是谁,马上躬身颔首道:“末将石公绪,给刘使君见礼。”

虽然有些气愤于对方抢走自己的战利品,但是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只是周到的礼数因为冷淡的语气显得有些傲慢。

面对别人的傲慢,刘沔也不生气,笑呵呵的回道:“行将就木之人可不敢当石将军如此大礼……”

话只说了一半,因为这只是前半句,刘沔还有后半句。只见他换上一个忧心忡忡的模样说:“若是让你家使君知道,将军对朝廷之使这般大礼参拜,他岂不是会怪你弱了卢龙军的威名?”

卢龙军属于河朔三镇之一,属于朝廷的法外之地。三镇时反时附,是大唐安史之乱后最大的一块心病,也是唐朝衰落的主因之一。

宋史里有过一段记载说:弱唐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唐之弱,以河北之强也;唐之亡,以河北之弱也。

意思是说,唐朝的衰弱是因为诸侯(代指藩镇)。既然衰弱然而却久久没有灭亡,是因为藩镇帮忙维系。唐朝之所以衰弱,是因为河北太强。唐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河北让唐朝衰落。

通过这句话不难看出,河朔三镇在安史之乱后的地位与作用。

有些事情谁都知道,但是谁都不会说破,刘沔就是这样。一番话,明着是夸奖卢龙军的威名,实际上却是在暗讽卢龙是块法外之地。寥寥数语却字字诛心,既挖苦卢龙军不尊圣命,又讽刺石公绪助纣为虐。

最要命的是,面对刘沔的嘲讽,石公绪还无从接口,因为无论自己怎么接口都不妥。你敢反驳,人家会拿旧事打你的脸,反而更丢人现眼。你敢承认,岂不是落人口实?

既然无从接口,倒不如岔开话题,直入主题:“末将追捕一个回鹘人到此,听闻此部已经成为河东军的俘虏,还望使君行个方便。”

在无形的交锋中落了个下风,石公绪的强调已经柔和许多,甚至有些恳求的意思。

刘沔会给他人么?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就算是回鹘人,落到卢龙军手里也是滋养他们的战力。一直以匡扶社稷为己任的老将军,岂会拱手滋敌?

“某倒是抓了一些人,只是他们并非来自东边,想来不是将军所要之人。”

虽然没有直接拒绝,但是已经与拒绝无异。说这些人不是来自东边,便是要封住石公绪继续要人的嘴。

委婉的拒绝并不能堵住石公绪的嘴,因为这些回鹘人对于卢龙来说太重要了。自古燕地就是地广人稀,卢龙军当然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在古代,想要做大做强,必须以人口为前提。卢龙军为了做强,便不停的掳掠人口为奴。在这种背景下,眼看着就要到手的奴隶,他岂能轻易放弃?

只听他寒着脸,沉声反驳:“使君此言差矣!末将与手下将士一路追踪至此,怎能说是并非来自东边?莫不是这些人突然转向,才使使君见此假象?”

如果是别人这么说,刘沔或许还会商讨一番,但是对方是河朔三镇的卢龙军,他便不会做出任何让步。因为卢龙军每强一分,对于朝廷来说,都是福祸难测。

听到这声不客气的质疑,刘沔的脸色变得十分阴沉,冷声回道:“无论这些回鹘人从哪里来,此刻已经成为河东将士的俘虏,某岂能将他们拱手让人?让儿郎们白忙活一场,岂不是让他们心寒?”

言语中拒绝的意味已经十分坚决,没有留下任何商讨的余地。

别人的决绝却不能打消石公绪的坚持,只见他也冷着脸,沉声说:“若是不能带人回去,某将也无法与儿郎们交代,更无法与我家使君交代!”

简单的一句话,却满是威胁的意味,无法向卢龙将士交代,便是无法让卢龙军满意,便是卢龙军随时有可能因为这件事而反叛。

要是别人在这里领军,或许会出于大局着想,本着求稳的原则做出让步。只可惜在这里领军的不是别人,是行伍出身的节度使刘沔,一个从来都不受别人威胁的人,一个曾经杀的侵略者不留活口的杀神。对方话音落地,他马上针锋相对:“若是张仲武有何不满,只管叫他来河东找某家,某肯定让他满意!”

什么叫满意?满意就是你敢反叛,老子打得你丢盔弃甲,打得你溃不成军,打得你从此成为历史。这便是刘沔,一位须发皆白却热血依旧的老将。

既然话已经说到这种地步,石公绪自然没必要再停留下去,马上转身愤然离去。

……

有刘沔在这里坐镇,石公绪已经不可能再抓到任何一个回鹘人,只能率兵回返。回到幽州以后,石公绪马上把事情禀报给张仲武,然后等着节度使定夺。

如果事情仅止于此,张仲武倒不至于太生气。可是紧接着另外两路人马也回来了,征讨室韦的偏将也带回来和石公绪差不多的消息。

更让他气氛的消息还在后面,契丹与回鹘派来使者哭诉,说刘沔居然还打着朝廷的旗号,在契丹与室韦两族里大肆征调战马。

本就势危的两族,在河东军几万人的战力面前哪里敢抵抗?当然是任由刘沔予取予求。被征调的太厉害,这才来找收服自己的人来哭诉。

听到这个消息,张仲武险些没被气吐血,自己好不容易收服的两族,自己还没来得及剥削,全被这小子捡了便宜。

三个消息综


状态提示:第一百六十三章 这不是坑人么?--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