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方位334度21分……射击仰角14度9分……穿甲弹装药……射击准备……开火!”
在这名德国军官声色俱厉的号令下,二十多名炮手在稍显拥挤的炮塔里密切协作。尽管排气扇一刻不停地转动着,空气中依然弥漫着浓烈的硝烟气味,几乎每个人的军服都已被汗水浸湿。
这座炮塔搭配的三联装火炮体型硕大,射击时的声势也大得惊人。一阵地动山摇的轰响过后,德国军官眉头紧皱地盯着潜望式观瞄镜,十数秒后,他面颊微微凸起,而后兀自嘟囔道:“好像还是近了一些!”
最后一抹夕阳消失于半个多小时之前,此刻天色渐暗,海面上的视线已经变得非常模糊了,即便是在精密光学仪器的帮助下,人们也很难辨清远处的场景。
少顷,守在电话旁的通讯兵报告说:“上尉,射击指挥部命令我们把水平方位调增5分,射击仰角提高2分,再打一轮齐射。”
军官的视线离开了观瞄镜,脸庞带着依旧冷峻的表情,他以刚才的口吻号令道:“水平方位334度26分……射击仰角14度11分……穿甲弹……”
话没说完,一阵刺耳的啸声响起,透过厚重的炮塔外壁传入人们耳中。转瞬过后,天崩地裂,山呼海啸,如此猛烈的爆炸竟持续了好几秒,而在爆炸声响平息之后,人们脚下便停止了颤动,这就是要塞与战舰的不同之处。
敌人打来的炮弹虽未击中炮塔,激起的烟尘却完全遮住了视野,军官干脆不再去看观瞄镜,而是亲自检查了火炮设定的射击诸元,确定无误之后,他静候通讯兵的举动,待到对方举手示意,便果断发出怒吼:“开火!”
三联装火炮的雷霆之怒气势惊人,而在它们的咆哮之外,还有相同的轰鸣声接连响起。这里是位于特塞尔岛南岸的巴西山,它坐落在从陆地延伸入海的锤型半岛上,古老的圣塞巴斯蒂安要塞屹立于此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只是它在现代化的战争中几乎发挥不了什么作用,装备18英寸主炮的列克星敦级战巡几轮精准的齐射就能够将它们变成废墟,只不过这种情况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生——德国海军在英雄港附近航道部署了多处水雷阵,而且岸边部署有隐蔽式的鱼雷发射管,美英主力舰在障碍清除之前始终不敢冒然抵近,而远距离炮击又很难发挥定点清除效果。
在占领亚速尔群岛之后,德国人耗费巨资修筑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海防工事,特塞尔岛上的八大堡垒群便是它们中的代表之作。1号堡垒群“柏林”要塞和2号堡垒群“勃兰登堡”要塞负责拱卫英雄港,后者就建立在巴西山上。这里最具威力的武器当属从德国本土运来的9门45倍径14英寸重型火炮——它们起初是为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准备的舰炮,而得知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采用了15英寸主炮,美国的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更计划装备惊人的18英寸舰炮,德国高层决定在马肯森级上安装威力更大的50倍径15英寸舰炮,后期设计建造的提尔皮茨伯爵级和德意志级则采用16英寸舰炮。于是,已经制造出来的14英寸舰炮被用于海岸防御。在“勃兰登堡”要塞,这些重型火炮以三联装方式配置在特制的装甲炮塔内,与其他堡垒和阵地里大大小小上百门高平两用炮一起,将捍卫港湾的巨大山峦变成了一艘永不沉没的超级战舰。
自古以来,舰队与海防要塞就如矛与盾的关系,彼此相生相克。夜幕初临之时,在英雄港西南方约15公里的海面上,两艘悬挂星条旗和三艘悬挂圣乔治旗的大型战舰一字排开,周围散布着十余艘轻型舰艇。这支炮击舰队拥有15英寸大炮15门、14英寸大炮24门,对德军“勃兰登堡”要塞的岸防火炮有着压倒性的数量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进攻一方拥有绝对的取胜把握。置于陆上的岸防炮塔因受重量限制较少,防护能力通常较战舰炮塔强得多。“勃兰登堡”要塞的三座三联装岸防炮塔,正面采用了600毫米厚的装甲,即便是口径最大的18英寸舰炮也无法直接将其击穿,而且每座炮塔都配备了独立的测距仪,混凝土基座深至地下三十米,弹药库、机械库、厨房、餐室、住舱、手术室一应俱全,并由两套潜艇用的400马力柴油机提供充足的电力供应,因而每一座炮塔都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战斗系统。
初步校正弹着点之后,德军要塞炮的每一轮齐射对这些美英战舰都是一次生死考验,单重六百多公斤的穿甲弹以接近800米每秒的速度打来,无论是美国海军的两艘宾夕法尼亚级还是英国海军的三艘伊丽莎白女王级都得忌惮几分,挨上一两发还能生扛硬挺,要是多挨几发或者被伤及要害,那情形可就不妙了。
美英舰队之所以强攻德军在巴西山上的“勃兰登堡”要塞,终究还是受形势所迫——5月24、25日两天,特塞尔岛的战斗一直僵持在英雄港外围,而在25日午后,同盟国舰队以出乎对手意料的速度抵达战区,以舰载机群连番空袭美英航母舰队,取得了赫赫战果。战场风云突变,美英舰队调遣主力扑向同盟国舰队,而登陆特塞尔岛的美英联军也加快了进攻英雄港的速度。当天傍晚,美国第2海军陆战师和加拿大第1轻步兵师组织突击队猛攻英雄港北部高地,伤亡四千多人仍未能得手,英国军队从城区西面发动的攻势同样无功而返。究其原因,位于巴西山以及英雄港东部的“勃兰登堡”、“柏林”两大要塞对德军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