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都南京!
进入民二十八年岁末,还都南京这个声音越发的响亮,经过一年多紧张的建设,南京市重建中规划的一座座官厅建筑以及一系列的公务员公寓的先后完工,意味着还都南京的时机已经成熟,而对于国民政府而言,还都南京更多的却是政治上的需要——毕竟在政治层面上,南京依然是中国的首都,而武汉不过只是临时的政治首都罢了。
随着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发表的《告别四川父老书》,在高度赞扬四川人民的同时,重庆完成了战时首都的使命完成了,同样也意味着“还都南京”已经正式进入政府的工作范围。
不是一月,就是二月!
应该会在清明之前,当武汉各界流传着“还都时间”时,在洛伽山上的蒋公馆内,此时却是一派欢喜之色,参加聚会的各国的使节、驻华军官们,纷纷向蒋介石这位委员长表示祝贺,祝贺“他的军队”在北方取得了一场大捷。
“这场大捷奠定了未来亚洲十年的和平!”
面对北方的大捷,几乎每一个亚洲问题观察家都如此说道,而面对外国人的称赞,蒋介石在“谦逊”的表示感谢的时候,他的心情却又是复杂的。
“中国心腹之患,唯以苏俄为最!”
这是当年作为“孙逸仙博士考察团”访苏时,蒋介石得到出结论,也正是从那时起“反苏、防苏”就被他认定为自己的使命与责任,而现在,北方一场空前大捷,似乎缓解了苏俄对中国的威胁。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面对达里冈爱的大捷时,都会流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笑容是灿烂的,在外人的吹捧中,在德国人、意大利人、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甚至日本人的吹捧时,几乎所有人都变得有些飘然。
是的,在中国近代史上,在对外战争中,从没有取得过如此辉煌的胜利——歼灭外国军队近三十万!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中国仅只投入了不到25万军队,根本就是以弱胜强嘛!
这样的胜利足够让任何中国人为之自豪!为之骄傲,似乎一夜之间,人们看到了强国的希望了。
“这是一年来亿万国民至力国建所带来的辉煌胜利!”
面对胜利《中央日报》如此这般的“巧妙”的将功劳归功于“国建”,致力于国家建设的亿万国民们共同奠定了这场胜利,非一军一将之功。
当然这只是官方的说辞罢了!或许报纸上可以这么说,但是作为国民政府的实际掌权者,蒋介石非常清楚打赢这场战役的是中国军队,但并不是“他的军队”或者说“中央的军队”,而是一支地方军队,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这支地方军队又与地方军阀的队伍截然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是“地方军队”。
“狡诈的甘为帝国主义列强与资本家代言人的中国北方军阀!”
苏俄的报纸如些这般形容华北当局,或许有挑拨之嫌,但作为中国最高权力的主宰者,蒋介石却明白,这是事实,不可更改的事实!
胜利是让人骄傲的,但是警惕却又是必然的。人的心境总是如此的复杂,在一年前,他曾用“忠若明棠”去形容管明棠的忠诚,而现在,面对华北的胜利以及华北的剧变,他却无法再像过去一样,冷静的去面对这一切,毕竟,政治的现实提醒着他,半独立的华北当局,对于中央而言,一直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隐患。
在有如戏剧的宴会结束之后,蒋公馆再一次恢复过往的平静,孔祥熙双腿一伸,坐在沙发里透口气道。
“晦啊,瞧瞧,整个宴会上,到处都是夸他管哲勤的,似乎没有他,这中国的局势,不定就成了什么样子的了!”
作为财政部长,孔祥熙与华北一直都有些“不对付”,除去多次钱款之争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日军撤出上海后,孔祥熙曾试图借助“汉奸”罪没收一批企业,而管明棠却站出来横插一手,从而让其打算泡了汤。
这会抓住机会自然小心翼翼的上起了“眼药”来。
“外国人就是这种脾气。”
外国人对管明棠的称赞,蒋介石倒不觉得的有什么大不了的,相比于称赞,他更看重的却是实际,更何况,他也知道,孔祥熙之所以对管明棠有一肚子意见,怕还是因为上海与财政部的事情。
“他们夸他们的,即便是把他夸上天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说到这,蒋介石却是把话锋一转,看着孔祥熙问道。
“庸之,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怎么样在国建上作文章,上次我同你说的,打电报给陈嘉庚,请他多多发动华侨购买债券或者回国投资,现在进行的怎么样了?华侨是最爱国的,当年中山先生一再同我提起这件事,不断地赞扬他们,在抗战的时候,华侨最不愿意做亡国奴,他们无不是拼命捐钱,现在,要告诉他们,这国建关系到国家的富强,而且还关系到国家的工业化,现在,政府根本就筹不出太多的款子,所以,要想办法,想办法在这些华侨的身上做文章!”
国建一词缘于去年由德国派往中国的工业顾问团制定的“四年国家建设计划”,这一国家建设计划借鉴的德国的“四年计划”,同时亦借鉴了苏俄的五年计划,以统制经济为核心的,其核心旨在用四年的时间完成国家的基本工业化,更准确的来说,是实现中央控制区域内的基本工业化。
尽管“国建计划”得到美国、法国、英国以及德国资本金融界的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