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都市现代>翰墨奇缘>第八章 期望和失望

12月1日上午10点,童字如准时出现在兰宇书法大赛临西赛区。

没有参加过中国的高考书法生考试,她事先查阅了资料,这个和参加统考的形式几乎一致。上午是考查创作临摹,下午考查理论知识。

临摹一般是需要模仿两到三种笔体,时间是上午两个半小时。下午是考查中国书法常识和创作。同样是两个半小时,但是要完成这两项,而且创作需要按规定用两种笔体创作写下规定的诗词。满分是100分。临摹占30,中国书法常识占10,创作占60。

没有考查国画,听起来好像没那么难,做起来可就没那么简单,考场上的写字感觉和平时是不一样的。容易紧张,容易出错。这一学期课程主要开设的是篆书和山水画,这样一看很多东西需要自己去学。

童字如努力调整好心态,她从不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脆弱的一面,即使内心早已兵荒马乱,但是她还是能装作若无其事,镇定自若地走向考场,淡定地放好东西再不紧不慢地拿出笔墨砚台和镇尺。

最为重要的就是下午,上午的时候当她看到临摹的行书是米芾,隶书是张迁,提起的笔有点犹豫。她知道米芾这个书法家,也见过他的作品,可是没有具体写过。张迁的隶书写的也不多。

现实情况有点不利,她今天是不是要黄了?

思索了几分钟,她又拿起笔开始写。老师说过,考场上遇到生疏的字体,先不要着急写下来,先观察它的字型、字尾走势、收笔方向,如果有草稿纸,可以先在草稿纸上写一两笔。

眼下没有草稿纸。只能凭着自己的判断去写。

米芾整体布局是比较大气的,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自然流畅的气势,不拖泥带水。单看一个字,在起笔的时候用墨多,笔迹重,随着笔锋走势到中间略略清淡,遇到收笔或者转折,他习惯用侧锋。对于较长的横画他喜欢“一波三折”。第一眼也有点像王羲之的《集字圣教序》,细看有点倾斜,但是他的字重心低,这样就会收住笔。

《张迁碑》和《曹全碑》不同的是,其字型顶点是倒梯形或者三角形,不是“蚕头。”从横的收尾看,它是逆锋向上起笔,其通篇为方笔,方整劲挺,棱角分明,结构谨严,笔法凝练。书风端正朴茂,方劲雄浑。同样也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虽字迹多漫漶,然端正雅练,剥落之痕亦复天然。实乃浑然天成之感。

差不多掌握了其中的意味,她又拿起笔开始临摹。努力做到一气呵成写完一个字。

将近一个小时,她写完行书。通篇欣赏后感觉还可以,有几分米芾的韵味。

紧接着,她又开始写隶书。《张迁碑》有些不太好写,可能是她比较注重厚重感,可能是她紧张的原因,本来她写字很快,可写完就剩下五分钟的时间了。

总体来看,这两篇临摹没什么大问题。她写字时候有点抖,也影响不大。

那就敬请期待下午吧。

中午她也没什么胃口吃饭,只是简单地匆忙在面馆吃了一碗疙瘩汤就在考场外四处散散,听听歌缓解一下不安的心情。

等到下午两点半,比赛再次开始。先开始答理论知识,这些理论她基本上都能答上来,有两三个不太熟悉,这也并无大碍,一个题只有0.5分。

接下来的书法创作也不难,要求的是楷书和行书分别创作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诗并不难,她之前就练习过这首诗,它的繁体字也不多。

她选择楷书用她喜欢的褚遂良依旧是王羲之。

先是写她更喜欢的行书,写起王羲之的行书她总是那么得心应手,一气呵成的笔尖流畅感仿佛笔尖在跳舞。

王羲之的行书中“提按”笔法十分讲究,侧锋走笔要张弛有度,最好是一笔可连带几个字。

这并没有难倒她,写多了王体创作很快她就写完了。

再者是写楷书,褚体的特点是变长为扁,宽绰疏朗。结构娇媚为主,体态多变。有些神似欧体,但是和欧体又有所区别,不是统一的细长型。

褚体是粗中有细,但是粗一些的地方只是比其它楷体略粗一些,这不代表只用笔尖写好就行。

不到半个小时。她就写完了。还写上了落款。

眼看还有一些时间,她就打算再看看她写的字,自我评估下是什么成绩。

“钟山只数重山,春风绿江南岸,”不对,好像少了两个字。

她再细读,这两句应该是“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好吧,她没写“隔”和“又”字。

我在想什么,脑子进水了吗?怎么能少写字,明明试卷上人家都写出来这首诗了。

这样会扣分吧?我要不然补在后面?

她有些不知所措,幸好这时候一个学生模样的监考人走到她身边。

监考这个比赛应该也是懂书法的学生吧,那我问问吧。

于是,她举手示意,那个监考人看到她举手就走到她身边轻轻问道,“同学,有什么问题吗?”

“您好,我想询问一个试卷问题,我刚刚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少写了两个字。我写完才发现的,您看我该怎么办?能补到后面吗?会不会扣分?”

监考人有点尴尬的笑了笑,她挠挠头,小声说到,“这个……应该可以,你就补在后面得了,你少写两个字老师看到肯定扣分呀。”

一听监考的都这么说,童字如更肯定要这么做了,她微笑着小声


状态提示:第八章 期望和失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