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无双庶子>第五章 生不五鼎食

赵嘉能说出这句话,李信并不觉得奇怪,事实上不止是现在,早在太康朝的时候,这个一直跟在他身边的狗头军师就一直有撺掇着他造反的意思。

靖安侯爷笑了笑。

“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幼安兄。”

赵嘉面色平静:“侯爷问就是。”

李信起身,先是打量了几眼赵嘉,然后笑着问道:“早在几年前,幼安兄是不是想让我造反,按理说幼安兄是读圣贤书长大的,心里想的应该是忠君爱国,怎么幼安兄你就天天琢磨着怎么造反呢?”

赵嘉看着李信,深呼吸了一口气。

“侯爷,京城里的沈宽,严守拙,他们也是读圣贤书长大的,而且可能比我还要读的精一些,而且他们已经身居相位,不一样阴谋废立皇帝?”

“人的是无有止歇的。”

赵嘉缓缓吐出了一口气,开口道:“我刚认识侯爷的时候,便跟侯爷提过自己的平生志向。”

李信点了点头,面色平静:“当时幼安兄与我说,你想做官,守土安民,不想在陈国公府做一辈子幕僚,隐于他人身后。”

赵嘉笑了笑:“难得侯爷还记着这些。”

“不瞒侯爷,赵嘉初心未改。”

他缓缓说道:“当初随侯爷征西之后,侯爷也履行了当初的承诺,给我谋了一个溧阳县令的位置,不瞒侯爷,那两年时间里,我做县令做得很认真,济阳县城里的士绅乡老,我至今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县里春播秋收,也都是我亲自一一过问的。”

说到这里,李信沉默了。

这件事他是有些对不住赵嘉的,赵嘉那时候代替他在西南待了整整五年,帮着他整顿西南事务,好不容易五年时间满了,跑到溧阳做县令做得有声有色,又因为李信一句话,丢下了他喜爱的职业,挂印辞官,再次来到西南,帮着李信操持西南政事。

一转眼,又是五年时间过去。

人生本来就没有几个五年,赵嘉帮李信担起西南政务,已经整整十年时间,当初那个意气风发的白衣少年人,此时头上已经有了不少白发。

赵嘉坐了下来,喝了一杯茶之后,先是看了一眼李信,然后继续说道:“第一次从西南离开,回京做县令的时候,那时候我以为侯爷与朝廷的矛盾到此为止,再加上先帝春秋鼎盛,西南那边以后几十年大概也就是这个样子,因此我准备安安心心在溧阳做我的县令,当个几十年官,多给百姓做些事情,等先帝年纪大了与侯爷为难的时候,我也已经老了,到时候就埋起头,不去过问你们之间的事情。”

“但是……先帝的身体说垮就垮了。”

说到这里,赵嘉唏嘘不已。

“那时候侯爷被先帝困在京城动弹不得,托付我再去一趟西南的时候,我心里明白,这辈子是做不了大晋的官了。”

赵嘉抬起头,看着李信。

“侯爷说的不错,我是读圣贤书长大的,因此我本心是很想留在大晋,老老实实的做自己的官,哪怕声名不显也好,庸庸碌碌也好,将来在地方上留个名字,在祖籍里留下一个好名声,也给后人留下一个榜样。”

“不管怎么样,总比做反贼要好。”

“那时候我虽然人在西南,但是一直在想这件事情,我心里很明白,如果西南再这样下去,无非又是一个侯府的下场而已,到时候我不一定会被写进史书里,就算写进史书里,也不过是反贼两个字。”

“我父亲的血脉,到我这里也会断绝。”

“后来时间长了,我就想明白了。”

说着,赵嘉笑呵呵的看向李信。

李信当然听明白了她在说什么,于是深呼吸了一口气,问道:“做不了大晋的臣子,就做开国功臣?”

赵嘉笑呵呵的点了点头。

“我心想,吃不了姬家人的饭了,还可以吃你李家人的饭,毕竟当初是我自己挑选的侯爷,反悔也来不及了。”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心里想的就不是偏安西南一隅,而是如何才能改朝换代。”

赵嘉两只手揣在袖子里,面色平静的说道:“只要这天下换了姓氏,我们便不是反贼了。”

听到了赵嘉这番话,李信心里是颇有些感触的。

赵嘉这个人,是当年李信才十七八岁的时候,要去执掌禁军,心里没有底,去找叶老头“借”的人。

后来,赵嘉的表现让李信大为满意,他就有了不想还的念头,经过一番嘴炮之后,终于成功把赵嘉从叶家人变成了李家人,从那之后十多年时间里,赵嘉跟着他走南闯北,帮着他做了不知道多少事情。

就拿西南来说,西南三十一个州府,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事情,如果不是赵嘉,这些事情就要李信亲自来做,他能不能做得好尚且是未知之数,就算能做好,这些东西也要消耗掉他大量的精力。

而赵嘉这个比较出彩的读书人,也是有他自己的抱负的,李信原本觉得他在溧阳做官也是做,在西南做官也是做,现在想来,对赵嘉颇有些不公平。

想到这里,李侯爷缓缓起身,对着赵嘉拱手作揖。

“我这个人有些自以为是,十多年来,从未觉得自己亏欠了身边任何人,今日听幼安兄提起陈年旧事,才惊觉自己亏欠幼安兄良多。”

他低头行礼,叹了口气。

“今日想起来,幼安兄当年离开溧阳的时候,心里应该颇不好受。”

“这是我的过错,李信愧为人友。”

赵嘉连忙把李信


状态提示:第五章 生不五鼎食--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