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监察衙门的这股新风,任重而道远啊!
特别是这个让人遐想的开局,让朝臣对监察衙门的作用产生了怀疑。
想到这些,赵曦不由的就会想起王安石那个儿子王。
怎么说呢,从某种意义上,王确实是个人才,可惜他把聪慧用错了地方,为表现自己,不择手段……当然,这些都建立在这一连串**都由他谋划的基础上。
或许是自己想多了。
赵曦在这一连串的**中,似乎能找到他谋划的痕迹……借势、混淆视听,最终达到目的。
用目的逆推,是找到搅局者的最好方式。
问题是,除了把苏轼送去黄州,赵曦找不到对于王安石或者王其他的目的。
搅乱朝堂,或者用乱局让监察体系的推行搁浅?这对于他王家并没有任何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