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朕法>第三百一十七章警觉

随着新年的到来,大汉立国的日子一步步临近。

整个大明城越来越热闹,各地的商人嗅到了商机,纷纷涌来。

最让王秦感到开心的是,赵国派来了使者,特来恭贺王秦称帝。

因为王秦做了个顺水人情,将聂正波送回了赵国,给了石霖面子,所以作为回报,石霖派出使者,同时希望借助这个机会,与大汉结交。

汉赵清除隔阂,恢复经济往来,实现正常邦交,这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是具有重大影响的。

魏国两线作战,一面与蜀国的战事陷入了胶着,另一面,在云国境内与武国杀的不可开交。

天下诸国,只有汉赵两国最为稳定,如果能结为攻守同盟,对武国、魏国,都是极大的震慑。

可是摆在两国之间最大的矛盾就是江北,即永安省。

王秦是不可能让给赵国的,石霖暂时也不想大动干戈,他刚刚完成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位,打算改革,进一步提升国力。

“以最高规格迎接赵国使者,安排礼部一定要招待好。”

王秦叮嘱礼部。

礼部官员们纷纷应诺。

“除了赵国,还有没有其他国家派来使者?”

王秦问道。

姚中书回答:“暂时还没接到消息,蜀国与我们翻脸,肯定是不会有使者的,魏国对我们放弃合击承诺,很是恼怒,想必也不会有使者派来的,云国现在大乱,朝廷分崩离析,皇帝都在颠沛流离,哪里有心思关心我们,沙罗人离得太远,就是知道,也不敢派使者过来,毕竟要么穿过魏国,或是蜀国,都不容易实现。”

姚中书将各国都分析了一遍,他没有提及武国,因为武国与大汉之间的恶劣关系,根本不用多说,麻一诚、宁中次至今都在明珠三岛,没有返回武国,随时准备再发起入侵之战,这样的局势下,武国又怎么会派使者。

在赵国使者抵京时,王秦热情的接见了赵国使者,相谈甚欢。

席间,赵国使者提及石霖的心愿,希望同王秦签订盟约。

王秦自是不会拒绝。

盟约这东西,对于有诚信的人来说,自是极具约束力。

但对他来说,只相当于让石霖吃了一颗定心丸。

实际上并不能令双方成为牢不可破的朋友。

盟约的条约,是建立在两国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制定的,因此相当公平。

消息一出,赵国的商人开始涌入永安省,进行买卖,迅速使永安省的市场活跃起来。

但大汉的商人要想去赵国行商,却没那么简单。

与朱繇一样,王秦对商人同样不喜,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常常欺行霸市,坐地起价,囤货积奇,东南一带在王秦的严厉的打击下,商人们的经商之风已经大为好转。

在将东南整并成东安省后,商人们成立了东安商会,开始以信义为准则行商,赢得了一片赞誉。

除了东安省,其他诸省的商人,仍有许多人,私下里违背中央政令,肆意妄为,更有人贿赂官员,以此获得包庇,对抗中央政令。

王秦对这种行为,深恶痛绝。

励精图治之路,任重而道远啊!

王秦在心里发出这种感叹。

张康返回京城。

王大山等人一路上欣喜若狂,从天而降的荣华富贵,不管是落在谁的头上,谁都会幸福的要晕死。

他们开始计划,等到了大明城,就置良田万亩,招几千个仆人伺候,过一过土财主的日子。

当他们见到大明城时,一个个看的目瞪口呆,他们这辈子最远的地方,就只去过县城,哪里见到过这般雄伟高大的城池,还有这繁荣的街头,人来人往,犹如人潮,买卖的叫喊声,此起彼伏,喧天嘈杂。

因为国库的不富裕,王秦提倡节俭,没有命人修葺皇宫,因此皇宫仍维持原样,之前因为战争,许多地方都被焚毁,也只是稍稍的收拾了一下。

即使这样,王大山等人见到皇宫,仍看懵了。

他们想不通,皇帝一个人,怎么就能住这么大的地方,而许多人,至今都无片瓦遮顶。

“爹、娘、大哥、大嫂,这是?”

“我侄子?”

“你叫什么名字?”

王秦见到父母哥嫂,很是随和,丝毫没有上位者的气势,他上前捏着大哥面前的幼童的脸,笑吟吟的问道。

“汉……王?”

王大山等人手足无措,他们不知该如何称呼王秦,是喊儿子,还是汉王,这可是即将成为皇帝的人啊!

王秦哈哈一笑,告诉他们不必拘谨,自己不管是什么身份,都仍是他们的儿子,这是永远无法改变的事实。

倒是他的侄子,并不怎么害怕王秦,怯生生的答道:“我叫王理,讲道理的理!”

“王理,好名字,你快快长大,随叔叔一起征战沙场!横扫天下!”

王秦笑着抱起王理。

一番寒暄,王秦就因为政事要忙,与父母哥嫂告别。

临走前命张康好生照顾他们,张康连忙应下。

姚中书正在偏殿等待王秦,见到王秦,立刻笑道:“汉王,好消息!”

“有什么好消息,说来听听。”

王秦示意姚中书坐下说,姚中书也不推辞,坐下后道:“沙罗派了使者,他们穿过云国,从赵国借道,队伍已到永安省。”

“他们离得这么远,都派了使者前来恭贺我们,真是用心了。”

王秦笑道。

“除了沙罗,魏国也派了使者,使者您也认识,还


状态提示:第三百一十七章警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