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朕法>第三百二十六章争吵

早朝。

王秦将刘鼎求援一事放在朝廷上讨论,看看大家的意思和反应。

不少人都对刘鼎没有好处,上次蜀国入侵,造成了西境很大损失,至今都没有恢复元气。

并且刘鼎出尔反尔,忽悠了他们好几次,致使大汉颜面扫地,此事孰可忍孰不可忍。

现在刘鼎落难,是活该!

他们不去落井下石,就算是不错了。

又怎会发兵救援?

救他,这不是白痴行为吗?

王秦脸色变化。

出于内心的愤恨,他恨不得刘鼎死无全尸。

但是蜀国若是换个皇帝,由刘焌当了皇帝,这对他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

刘焌和刘鼎一对比,傻子都知道,刘焌的才能比刘鼎高出一大截。

刘焌只是掌控蜀国军事大权,就对蜀国的军事进行改革,令蜀国军事力量得以提升。

若是让他当了皇帝,整个蜀国的国力都将得到提升。

从七国中的弱蜀,变成强蜀。

这不利于王秦的一统大业。

而且刘焌野心勃勃,不会只甘于困守一个小小的蜀国,必将向外延伸发展。

而蜀国与外界的交界地,一个是魏国,一个是大汉。

大汉比魏国弱。

所以,蜀国必会以大汉为进攻的第一对象。

必须遏制刘焌,不能让他成为蜀国皇帝!

王秦从大局出发,决意暂时不计前嫌,帮助刘鼎,发兵蜀国。

只是大臣们的反对,让王秦有些为难。

他现在虽然是皇帝,他的命令就是天!

只要是大汉的臣民,就必须服从。

可王秦不想给外界一个独断专行的印象,他希望,在后世的史书中,他是一个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明君。

所以,王秦没有第一时间出声。

内阁的许平,眼睛一转,他最善于分析形势,猜测人心。

自从上次,他因为膨胀心理,在大明城内趾高气昂,被王秦下旨训斥,在家闭门思过。

这段时间,他低调了很多。

即使被选进内阁,但权力方面,已经大不如从前。

行政权力基本都在六部手中,内阁只有议政权,可是王秦是个勤快的人,并不怎么依赖内阁。

所以,他这个内阁大臣,日子过得很清闲。

想重新获得王秦重用,就必须顺从王秦,博得王秦的信任。

许平私下里可是探听到,王秦打算近日里于内阁中设一首辅的职位,作为内阁的最高长官。

很多人暂时都看不到内阁的实际价值,但许平清楚,一旦王秦放权,或是王秦因战争离京,内阁就相当于丞相府。

甚至比丞相府更具有权势。

成为首辅,就等于是大汉的第一任丞相。

许平至今,都对丞相的职位念念不忘,有很深的执念。

平时他没有什么机会发言,但此刻,蜀国出了岔子,关系到大汉的切身利益。

大臣们群情激愤,声讨刘鼎是反复小人,死了是罪有应得,而王秦一言不发,心思不言而喻。

许平当即定了定神,出列道:“陛下,臣认为,刘鼎应该救!”

他的声音洪亮,压过了一众大臣的声音,众人纷纷侧目看向许平。

王秦心里暗笑:还是老许懂我的心思啊!

“为何该救,说与朕听听。”

王秦示意许平继续发言。

许平道:“刘鼎虽然反复无常,是个典型的小人,可在他的治理下,蜀国国力日渐衰弱,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种种行为分析,他就算不是个昏君,也离昏君这两个字没有多远。”

“而刘焌,就不一样了,他聪明能干,颇有雄才大略,且视我大汉为头号敌人,率领几十万大军,挡住了魏军的进攻,赢得了蜀军和百姓们的支持与拥护。”

“试问,是刘鼎为蜀帝于我大汉有利,还是刘焌当皇帝对我大汉好?”

“我认为,发兵支持刘鼎,夺回帝位,即使夺不回帝位,也不能让刘焌轻易的篡取帝位,得让蜀国付出沉重的代价,在短时间内,对我大汉构不成威胁!”

众大臣闻言,又见王秦轻轻的点头赞同,迅速的意识到王秦的心思是支持救援刘鼎的。

于是,他们略微思索一番,不少人又改变了风向,附和许平的意见,认为救援刘鼎,是一件极为有利的好事。

但也有人,自然固守己见,不赞同救援刘鼎。

其中的代表人物,当属姚中书、郭树平。

二人都是王秦身边的老臣,如今更是官居要职,有极重的份量。

姚中书道:“大汉初立,百废待兴,陛下之前也说了,当集中全力,优先发展国内的民生经济,三年之内,不动一兵一卒,保持和平稳定状态,如今才过了一个月,就又要动兵。”

“虽然许大人说的有理,但臣不认同,依大汉当前之国情,实在不宜再动刀戈!”

郭树平与姚中书最早都是湖郡小吏,后来归顺王秦,得于平步青云,才有今日这般地位,因此两人在政治上是同盟关系。

姚中书反对发兵,郭树平也不例外。

郭树平当即出声:“不错,我大汉是从战争的废墟上建立的,此前数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民不聊生之状远胜于蜀国,今陛下重振乾坤,才使这片山河有了复兴希望,不动刀戈,全力发展,才是王道!”

许平嗤笑一声:“怪不得你俩之前,做了湖郡几十年小吏,没有起色,小民思想不可取!咱们的陛下可


状态提示:第三百二十六章争吵--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