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关键时刻,刘焌没能猜测到王秦真实的战略意图。
他做出了误判,以为王秦是真的打算帮助刘鼎镇压叛乱,再借机控制整个蜀国。
从而忽略了对夷族的重视,只进行安抚,让他们保持中立即可。
当汉军开始游说夷族参战,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时,刘焌才意识到问题变得严重。
与刘鼎不同,他现在所面对的问题,非常棘手且繁杂。
不像刘鼎,就一个念头,紧抱汉军大腿,杀回天府。
其他的事情不用想,不用做,一切有汉军的高级将领和参谋们来打理。
而他,当前的第一要务,就是尽快将汉军从南川驱逐,抓住刘鼎并杀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帝位的稳固。
其次,就是西川和东川出现了动乱,各大阶层出现了严重的不稳,贫民百姓们急需稳定和平,耕种田地,确保来年口粮。
老牌势力担心刘焌上台,会推出新政,损害他们的切身利益。
新生势力则想通过这次政变,改变蜀国的利益结构,重新分配利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牌。
刘焌从天棋关一回到天府,就遇到了百姓们聚众请命,希望刘焌能结束战争,还蜀国以太平。
这让刘焌苦恼的同时又深感愤怒,他怀疑,这是有人故意在背后推波助澜,向他施压,动摇他的帝位。
自古以来,夺来的帝位,从来都是不稳固的,何况正牌皇帝还没死,正号召各地勤王,讨伐他这个逆贼。
刘焌这时甚至有些后悔,当初被权力迷惑了双眼,一时冲动,做出了兵变的决定。
没有预料到兵变后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以及最坏的结果。
他现在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之前只需统兵打仗,每天只需考虑如何换着花样,吊打段飞明。
不必为物资、兵员等问题费心费力,因为这一切有刘鼎和朝廷想办法。
如今,刘焌得自己考虑这些问题了。
国库空虚,物资消耗过半,其中一半钱粮,居然都是刘鼎命人向地主豪强们打欠条借来的。
皇帝干到这个份上,实在悲催。
刘鼎跑了,这些债都得由刘焌开背。
刘焌自然不会愿意,可又不能拒绝不还,或者让他们去找刘鼎要。
毕竟刘鼎是以皇帝的身份来借的,如果让他们去找刘鼎,岂不是告诉他们,刘鼎仍是蜀国的合法皇帝吗?
那他这个皇帝,算什么?
刘焌一方面开始裁军减员,减少支出损耗,一方面安抚地主豪强,许诺他们重利,尽快使社会得到稳定。
只有这样,他才能集中力量,对付刘鼎和汉军。
同时,他听取了方伯的建议,派使者去大汉,希望通过和谈的方式,劝说王秦调回军队。
当然,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总要试一试。
方伯还劝说刘焌,王秦已经先我们一步,拉拢了部分夷族,扩大了在南川的势力,这对他们是很不利的。
因此,必须再次派人前往夷族,不再安抚,改为利诱,迫使他们加入己方阵营,对抗刘鼎和汉军。
这些夷族,毕竟还是蜀国的一部分,只要条件可以,他们没理由会帮助外人,来对付自己人。
当然,这只是方伯的个人看法。
夷族人可不是这样想到。
他们从来没有将自己当过蜀国人。
蜀国从立国之初一直到现在,对夷族采取的都是高压政策。
逼迫夷族纳贡缴税服役等等,这些行为在夷族看来,是残酷的剥削。
这些年来,随着蜀国国力的衰弱,夷族不断的发生暴乱,对抗朝廷的政策和命令。
渐渐的,夷族形成了半独立状态,朝廷对他们失去了统治,只能听之任之,只要名义上仍归属朝廷就行了。
刘焌听从方伯的建议,又派人游说夷族各大部落。
向他们承诺,只要帮助朝廷收拾了刘鼎和汉军,就允许他们称王自立。
这样的承诺,在夷族部落们看来,并不实用。
首先,他们目前的情况,和自立没有区别,至于王的称号,只是一个虚名,远不如汉人答应的盐铁交易更实用。
黎煌率领五万大军,赶至蒙镇,他先礼后兵,先是劝说刘鼎投降,汉军迅速撤离蜀国境地,否则就要不客气。
刘鼎怒斥黎煌:“你爷爷黎辉,替朕和蜀国戎马一生,怎么生了你这个不肖子孙,竟以下犯上,你们黎家,将永世钉在耻辱柱上!为后人唾弃!”
黎煌不以为然:“我爷爷是为了蜀国,不是为了你这个昏君,他若是泉下有知,也会支持我的。”
“你当皇帝这些年,有做过什么值得称颂的事情吗?没有!一件都没有!整天只知饮酒作乐,搜刮民脂民膏,打压忠良,重用小人!”
“巴王就不一样了,他礼贤下士,亲近将士,任用才能,他成了皇帝,我蜀国必然会强大起来。”
“你若是迷途知返,立刻投降,我可向陛下求情,许你在皇陵守陵终老!”
刘鼎闻言暴跳如雷:“叛贼,口出忤逆之言,你现在束手就擒,或许朕还可饶你不死!”
一番激烈的争吵,黎煌见刘鼎态度强硬,丝毫没有投降的意思,非常恼火,当即下令攻城。
车无子对山不岳、石求鱼道:“这是我们入蜀的第一战,千万不能输,否则不利于军心和士气。”
山不岳、石求鱼摩拳擦掌:“你就放心吧,我们一定杀的蜀国人屁滚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