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由乱及治的政务繁忙,青州的军事方面就只能用按部就班来形容了。
整年的主题都是扩军和练兵。
除了风火骑兵之外,几大军系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充。截至十二月,各军都基本完成了整编,正在各军主将的主持下,进行着艰苦的操练。
扩军后,规模最大的是徐晃的泰山军,单是战兵,已经有了一万八千之众,再加上预备队和辅兵,单是徐晃这支兵马,规模就已经和河北大战开战前的青州军相当了。
羽林军的扩充是在白波抵达后才开始着手进行的。白波的数万战兵中,真正符合王羽要求的,只有不足一万,再考虑到个人意愿等因素,最后有八千多白波补充进了羽林军,一万多人进了城管大队,剩下的人都重新拿起了锄头。
这样一来,羽林军的战兵数目也超过了一万五,成为泰山军之后的第二大军系。
黄忠的雷霆军原本规模就是最小,现在依然如此,扩充后的雷霆军战兵只有五千,但辅兵却达到了两万之数!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出于王羽给这支部队的定位,王羽认为,这支部队就应该有以远程部队为主的传统。远程部队,需要的辅兵本来就是最多的。
当然,现在只有弓弩,可将来肯定不会。随着青州工艺水准的发展,各式远程兵器,攻城器械,会接连不断的出现,而雷霆军。就是操作这些兵器的最佳人选。
王羽没特意去研究火枪、火炮之类的东西,因为汉朝的武力已经足够强了。有没有那些东西都无所谓。另外,没有足够的基础工业支持。就算勉强造了,也不可能大规模普及。
不过,若是这些兵器在战争中应运而生,王羽也不会刻意回避。他自己也设想过,若是冶炼工艺能在近年内上一个台阶,火炮还是可以研究一下的。
此物的杀伤力还不是他最看重的,他最看重的是火炮的影音效果,拿这玩意装神弄鬼的吓唬人,不是很厉害吗?除此之外。大炮攻城也是个不错的战法。
张颌那支部队错过了高唐会盟,却没有游离于六军之外,王羽将其划拨进了羽林军系列,单独在外作战。在琅琊战事结束后,张颌这支部队也进行了一定的扩充,如今拥兵八千,镇守一方,让众多降兵降将彻底放下了心思。
加上张颌,羽林军的规模依然是最大的。只是两支部队暂时不会合流而已。
隐雾军眼下分成了三个部分,谍报部分在贾诩的指挥下,继续奋战在敌境的黑暗中,具体数目。除了贾诩、王羽和貂婵之外,再无第四人知晓;特战队则是在徐庶、潘璋、马忠的率领下,越过太行山。对并州发动了一bō_bō的袭击,令得高干、袁谭苦不堪言。
最后是新扩编的那一部分。如今。三千新兵和他们的新将领魏延一起,在高唐接受着王羽、贾诩的魔鬼式训练。按照王羽的预计。训练的淘汰率应该达到一比三,最终留下的只有一千人或更少。
动作最小的是两支骑兵,战后至今,赵云的疾风轻骑只补充了一千余人,如今的规模将将达到了五千,而作为王羽亲卫部队的烈火重骑只补充了两百人,勉强凑足了千人之数。
这样的骑军规模其实已经很可观了,除了董卓、马腾、公孙瓒之外,再没有哪家诸侯拥有如此规模的骑军,但相对于其他几大军系大刀阔斧的扩军,风火骑兵确实显得太过平静了一些。
尽管如此,但完成休整后的青州军,也是一支很恐怖的力量了。单是战斗序列的部队,就已经超过了五万,加上辅兵、民兵以及治安部队,依照这个时代的习惯,王羽号称拥兵百万一点都不夸张。
相对于实力庞大,却一直按兵不动的陆军,初平三年间,青州的水军才是最风光的。
这里说的水军,当然不是初见端倪的海军。
对王羽一直紧锣密鼓张罗着的东渡计划,诸侯们基本都是嗤之以鼻的态度。有人认为这是王羽的瞒天过海之计,所谓东渡,肯定是要算计某个沿海的诸侯了;也有人认为他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发神经,总之没什么好说法,也没几个人信。
连公孙瓒都派了使者来,向王羽确认此事,并劝告王羽,虽然中原显得很平静,但平静下面蕴藏的,却是巨大的风暴,认为王羽还是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中原。
这就是曲高和寡的烦恼了,王羽倒也不会刻意去解释什么,反正解释了也不会有人理解的。就算是在青州内部,如今也有很多人对此持保留态度,其中甚至包括了田丰、国渊这样的重臣。
没办法,谁让华夏没有航海的传统呢?
别说是在汉朝了,就算到了后世经济极度繁荣的宋朝,以及七下西洋,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舰队的明朝,都没在航海方面下什么功夫。
对于地大物博的中原来说,人们没有热情,也没有动力去探索海洋。王羽先前一直任由垦荒令持续而不采取任何动作,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如果中原没有土地了,会不会有动力愿意向外探索呢?
南洋什么的很远,近期内不能指望,但离得比较近的那两处呢?辽东的那个半岛,与其放任其滋生细菌,还不如作为殖民政策的演练;东面的那个遍布金银的岛国,与其让那些宝贝就那么放着,还不如就此掀起一场淘金热呢。
就是因为东渡的计划,王羽才极力要先完成商业的初始规划。等商业运作一段时间,相对成熟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