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大明政客>第八百九十六章 朱由检的高兴与担心

密折到了京城,轰动的不仅仅是朝廷,如此重大的胜利,朝廷自然是需要对外宣传的,能够鼓舞士气,前不久辽东的惨败,虽然朝廷一再的封锁消息,但最终还是泄『露』出去了,这引发了老百姓的担心和恐慌,好在苏天成从登州乘坐战船,进攻旅顺,占领了复州和宣州等地,直接威胁到了后金的大后方了,迫不得已,皇太极撤走了。

细细论起大明与后金的交锋,胜少败多,从万历年间开始,后金一步步的壮大,不断的占领了好多大明的领土,可大明王朝力反击,眼睁睁的看着后金的地盘越来越大,不管是朱由检,还是朝廷的文武大臣,都很清楚,后金是大明王朝最大的敌人,可因为流寇作『乱』,朝廷更是法全力对付后金鞑子,好些次后金鞑子入关,都导致了京师的戒严。

这种情况,崇祯九年才开始出现转机,也就是大清国成立的那一年,阿济格率领十万后金鞑子入关,本来是炫耀武力,表示大清国成立了,却遭遇到了江宁营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的离开了,从那以后,大明与后金的对抗,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了,特别是在苏天成和江宁营剿灭流寇,入住辽东之后,这种变化的局势就更加的明显了,苏天成夺回了大凌河城,稳固了辽东的防线,不断的发展辽东,准备着和后金鞑子的决战。

可惜这种大好的局面,因为朱由检的担心与猜忌,几乎付诸东流,多尔衮带领后金鞑子,出其不意的攻击了登州和莱州。苏天成带领部分江宁营将士,奔赴登州和莱州,趁着这个机会,朱由检任命陈新甲为辽东巡抚,之后又调钱谦益前去协助,目的就在于削弱苏天成的力量。同时准备对后金鞑子展开大规模的攻击。

辽东边军的惨败,险些动摇了关宁锦防线,险些令京师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京城有好些天戒严,每天打开城门的时间,仅仅一个时辰。

苏天成再次的力挽狂澜。令朱由检彻底的清醒了,大明王朝必须要依靠苏天成。否则有可能坠入危险的境地,苏天成带领江宁营,剿灭了流寇,令后金鞑子惧怕,不客气的说,苏天成是大明王朝的柱石。绝不能够动摇。

在后来的时间里面,朱由检虽然是担心,害怕苏天成的势力比强大起来。威胁到了皇权,不过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刚刚登基那几年,朱由检遭遇了太多的奈,如今的局势好转太多了,再说了,苏天成一直都是忠心耿耿,没有丝毫要造反的迹象。而且苏天成的家眷,依旧是住在京城里面,朱审馨本来就是皇室中人,苏天成也是皇亲国戚,没有什么造反的理由。想到这些之后,朱由检索『性』不干涉苏天成的行动了,既然苏天成带领江宁营将士,占领了宣州和复州等地,那就让苏天成去发挥,去剿灭后金鞑子。

苏天成的密折到京城,摆在了朱由检的面前,看完密折,朱由检终于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仰头哈哈大笑了,很快,杨嗣昌等内阁大学士,也看到了密折,知道苏天成在宣州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剿灭了后金的正红旗,生擒了后金的礼亲王代善。

这可不是一般的胜利了,满八旗的骁勇,在明军之中是有着深刻印象的,这一次,苏天成带领江宁营,一口气剿灭了满八旗之中的正红旗,还生擒了后金的礼亲王代善,代善可是排名最前面的后金王爷。[

一时间,杨嗣昌等人,都不敢相信这件事情是真的,不过在密折的最后,苏天成说了,将代善羁押在宣州,等候皇上的圣旨,他们才明白,这是实实在在的胜利了。

朝廷的文武大臣,都来恭喜皇上了,这样的胜利太难的了,绝非一般的胜利,一次『性』得到剿灭了正红旗,大家纷纷上奏折,建议将代善押解到京城,就地处决。

到了这个时候,朱由检反而冷静下来了,他知道,苏天成在密折里面,没有提出来如何的处置代善,肯定是有考虑的,而且苏天成每一次提出来的建议,事后证明,都是有远见的,这一次也应该召集苏天成回到京城,商议下一步的行动了。

朱由检和内阁诸多大臣商议之后,立即下诏,要求苏天成压着代善回到京城,同意苏天成提出来的线路,乘船直接到天津的大沽港口,为了表示朝廷的重视,朱由检还专门要求,兵部尚书鹿善继代表朝廷,直接到天津去迎接。

安排完了这一切之后,朱由检留下了杨嗣昌,有一些事情,他需要和杨嗣昌商议了,也是考虑很长时间的事情了,因为局势的紧张,一直没有来得及商议的。

养心殿里面,只有朱由检和杨嗣昌两人。

“杨爱卿,苏爱卿此次取得了这么重大的胜利,可谓是难得啊,不过朕倒没有觉得奇怪了,若是苏爱卿在复州和宣州的时间长了,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朕反而要担心了。”

难得朱由检的心情这样的轻松,杨嗣昌当然能够感觉到的。

“皇上,臣以为,苏大人这次立下了巨大的功劳,此乃是皇上信任的结果,苏大人回到京城之后,皇上可要求苏大人禀报之后的打算,臣认为,苏大人绝不会就此止步的,后金鞑子的日子休想好过了,另外,苏大人建议朝廷派出军队,驻扎平壤,臣以为这个建议可行,朝鲜一直都是我大明的属国,以前我大明没有派遣军队,有些疏于管理了,如今借着这个时机,派遣军队,驻扎在平壤,朝鲜王室也不敢提出异议的。”

“嗯,朕也想到了这


状态提示:第八百九十六章 朱由检的高兴与担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