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民国之钢铁狂潮>第957 狗运司令VS尼米兹(四)

滑翔炸弹不是什么新鲜技术,早在一战时期,德国人就发明了,但没等用上,战争就结束了。虽然各国当时没有当回事,可随着中日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朱家军先后几次使用,让日本人彻底的开了荤,这种带着飞机气动外形、长者长翅膀的快速大威力炸弹的名声也就不胫而走。

有了日本人的情报,再结合当前德国已经研究出来并用到了对英国的轰炸上,美国人很快弄明白是什么玩意,依托他们强大的科技能力,制造出自己版本的特种炸弹。

比起德国人来,在飞行器、空气动力学方面有极大优势的美国人出手不凡,第一款滑翔炸弹就打破德国人的死板,将主翼做得更长,炸弹外形也做了类似战机的船型修改,于是在原有的精度控制基础上,极大的增加了滑翔距离和轨迹控制的优点,从而将原本只能在近空大角度投放的炸弹,变成隔着十几公里也可以丢出去的划时代产品。

虽然达不到朱斌手中那些可以滑翔50公里的先进玩意,却也与旧时代的空投武器彻底的划清了界限!

杜立特空军部队得到滑翔炸弹时,太平洋战争已经打响,等他们转场到穆克罗空军基地的时候,朱斌的大轰炸毁了旧金山和洛杉矶,并把太平洋舰队打得落花流水。在尼米兹果断回撤之后,他们才得以降落到航母上。

所以,今天,是滑翔炸弹诞生以来的第一次使用。

不得不说。杜立特的战术素养非同一般,胆大心细,富有想象力,这也是他能够得到担纲正面进攻统帅与指挥权的关键因素---想要从人才辈出的美国海军出头,得到尼米兹的青睐和信任,没有两把刷子可是不行!

前脚三十二颗滑翔炸弹脱离挂架,紧接着另外两颗外形看上去一样。但内里只是个空壳子的假货紧跟着丢了出去,于是天空中呼啦啦一下子冒出足足六十四个同样的目标,给海面环形基地的智能防御系统雷达信号产生不小的干扰。

这还没有完!

就在轰炸机开始投弹的同时,低空那些小心翼翼的盘旋在15公里边界线上的战机也同样展开动作,一部分高速战斗机如f4u将挂载的小炸弹全部丢出去。虽然仅仅借着一点儿的惯性飞不了多远,却成功的牵扯一部分的雷达扫描。

而另一部分的鱼雷攻击机,则干脆贴着水面抛出挂载的鱼雷。

那些原本射程只有3公里的机载鱼雷,同样是针对面对的敌人特别修改的玩意,战斗部被大大的缩减,里面只装着几十公斤高爆炸药。多出来的空间。却全被设计成了推进燃料舱室,从而将航程延长超过10公里,勉强可以够得到目标。毕竟那是不会动弹的死靶子。只要鱼雷顺水一直飘,到时候总能抵达终点。

如此一来,天空之中的美军战机和飞行物、水面攻击物,总数一下子扩展了何止一倍!从不到一百个骤然增加到两百多。真真假假的混杂在一体,高中低空域再加上水面水下,等于五层攻击阵列,复杂的令人目不暇接!

环岛智能防御系统控制中心的雷达屏幕上,大大小小各种闪耀的光点此起彼伏,十二座电磁炮塔顿时显得有点捉襟见肘,一直保持静默的岸基炮塔则应急启动。原本朝着驱逐舰猛轰的双联装炮,立即扬起来,首先冲着目标最大的轰炸机砰砰砰的一顿猛打!

三公里直径的环岛,分成六个连续面,每个面上至少有六座双联速射炮为主火力手,清一色的无线近炸引信外加智能火控、雷达校正和无线引导,每分钟25发的射速下,一转眼功夫打出去的炮弹轻松达到每4-8发锁死一个目标,前仆后继不间断的爆炸下,即便是皮糙肉厚的b-25也扛不住几下子!

勇敢向前探身当靶子吸引火力的四架轰炸机猝不及防,转眼就被密集的爆炸给吞噬,等他们从烟云中窜出来,已经千疮百孔,浑身都是冒火冒烟的窟窿,翅膀断裂,发动机损毁,机舱破裂,飞行员浴血,歪歪斜斜的朝着海面悲壮的坠毁!

杜立特的座机在稍稍落后的位置,他瞪大眼睛死死看着前面零散弹出来的白色伞花,面无表情的用力敬个军礼。那四架飞机里,能够活下来的人不到三分之一,其余的全都当场阵亡了!这都是为了完成他的大胆计划,而付出的沉重代价!

不过,这些人的牺牲显然是值得的,而且,也绝不仅仅是唯一的。

低空中,丢下炸弹后,负载骤然减轻的f4u战机果断的快速机动着冲破封锁线,毫不畏惧的充当诱饵,吸引对方那无处不在、无迹可寻的可怕防空武器。

水面上,丢下鱼雷的攻击机笨拙的向上扬起腹部,慢吞吞的爬升之余,也勇敢的越过边线努力地张扬自己的存在!

而两艘凑过来的驱逐舰,也在释放完了一轮鱼雷后,毫不犹豫的转头冲了进去,一左一右,犹如发起决死冲锋的勇士,无畏的迎向那骤然密度暴增数倍的打击火力!

这一幕,被后方的观察员用胶片和相机忠实的记录下来,年轻的摄影师甚至满含热泪,双手微微的颤抖,这是毕生难忘的壮烈景象,眼前的所有人,都是美利坚的英雄!正是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整个国家、自由人民和文明世界的长存与繁荣!

壮哉!

无数目击者的心中涌起滔滔热血,那一刻,简直是美利坚短短历史上一切伟大人物的灵魂附体。

对面,沸腾的环岛上,却没有人欣赏或者品味美国人的少有勇敢行动,或者


状态提示:第957 狗运司令VS尼米兹(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