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孙瓒,字伯圭《三国志》等文史多作伯珪,公孙瓒为刘宽门生,参与了刘宽的葬礼,碑阴为当时人甚至本人签名,故当从碑)其名与字的对应当是取自“圭瓒”一词,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武将、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公孙瓒出身贵族。因母地位卑贱,只当了郡中小吏。因其相貌俊美,且声音洪亮、机智善辩,得到涿郡太守赏识,将女儿许配给他。后逐步做到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勇猛,威震边疆。
公孙瓒好战,与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胡人的上司刘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渐激化。初平四年(193年),公孙瓒击杀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他与袁绍多次相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在龙凑之战后,公孙瓒锐气顿减,采取自保战略,逐渐失去了部下信任,被袁绍击败。最终困于高楼,引火自焚。
赵云是一员顶级大将,为何公孙瓒随随便便就把他让给了刘备?
赵云带着一众父老乡亲前往投奔他的时候,他说的那话:“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他对赵云用了“迷而能反”一词,感觉好像赵云是犯了错误,迷途知返,是投降他来了。从这话语中,可以看出他有很大的优越感。这话让心高气傲的赵云听了,心里如何高兴呢?公孙瓒这样做,显然不是一个重视人才的表现。
公孙瓒不重视人才,还可以找到证明。199年,袁绍攻打公孙瓒的时候,公孙瓒众叛亲离,所有人都纷纷离开他,投奔袁绍,最后他成为孤家寡人,引火自焚。大家为什么会离开他?就是他不厚待部下的表现。
公孙瓒当时为什么那么骄傲呢?因为当时他很有名气,他的名气主要是靠两方面打出来的,一是坚决打击胡人,二是坚决打击黄巾军起义,都获得了不小的胜利,自己也拥有一大片地盘,被人称为“白马将军”。所以,公孙瓒自我感觉特别好。
第二,赵云不巴结公孙瓒,甚至公孙瓒认为,赵云在讽刺他。
赵云为什么会去投奔公孙瓒?应该就是公孙瓒当时着力打击乌桓等北方游牧及黄巾军起义,这在当时的人看来,是一种平乱,维护国家稳定,所以赵云才会去投奔他。
(刘备)
但是赵云在投奔他的时候,说的第一句话,可能就让公孙瓒不喜欢。当公孙瓒问赵云为什么会选择投奔自己时,赵云说:“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大家注意一下:其一,公孙瓒称袁绍为“袁氏”,赵云称他为“袁公”,明显的不巴结公孙瓒。其二,赵云说“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意思是我们并不是看得上你,是希望你能救百姓于水火(当时公孙瓒逐乌桓打黄巾,看起来确实在救民)。这话公孙瓒听起来如何高兴呢?其三,赵云提到的“仁政”,恰恰是公孙瓒的短板,在公孙瓒听来,赵云这简直在讽刺他。
为什么说“仁政”是公孙瓒的短板呢?当时公孙瓒经常纵容士兵抢劫百姓。尤其是对待乌桓,他非常残忍。因为这事,还与幽州牧刘虞形成鲜明的对比。刘虞是一个典型实施仁政的人,他从不抢劫百姓,注重发展生产,而且宽待北方游牧,获得了很大的贤名。最后公孙瓒还因为这个,和刘虞大打出手并杀了刘虞。所以说,公孙瓒听赵云那么一说,简直认为赵云在揭他的伤疤,他怎么会喜欢赵云呢?
而赵云最终也是看出了公孙瓒不是一个善主,所以才以为哥哥奔丧为名,离开了公孙瓒。
我们最后可以注意一下赵云离开的时候,对刘备说的话:“终不背德也。”这句话,既表明自己离开公孙瓒,是因为公孙瓒是无德之人。同时也表明,如果刘备将来做有德之人,他一定会去投奔的。因此后来(200年),刘备在徐州表现出很高的德行的时候,赵云前往投奔了他。
在当时,公孙瓒并没bai有完全发现赵云的能力du,赵云在公孙瓒的阵zhi营里职务也不算高,公孙瓒有八百名白马义dao从,这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精锐,赵云在这支部队里并不出彩,只是一名百夫长,带领手下一百名骑兵。刘备在救徐州的时候,向公孙瓒借兵要借赵云,其实只是向公孙瓒借一百名骑兵,至于指名道姓要赵云是因为除了赵云外其他人也不认识刘备。这个要求很低了,公孙瓒没理由不借。
至于赵云辞职的理由也很简单,他是想着为汉室出力的,但是明显公孙瓒是为了自己当大官发大财。这不符合赵云出仕的理念。
刘备后来被公孙瓒派往青州,担任平原国相,赵云也被派出去协助刘备,《三国志》记载此时赵去的任务是“主骑”,一种理解是负责统领刘备手下的骑兵,另一种理解认为“主骑”是一个职务,相当于刘备的卫队长,不管怎样,赵云与刘备等人的关系又进了一步。
后来赵云因为家中哥哥去世需要回去送丧,公孙瓒放赵云离去,是因为他根本不了解也不在乎赵云,自此赵云就跟着刘备打天下,直到死了也效忠蜀汉。。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