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1255再铸鼎>第342章 正向溪堂欢笑

1262年,7月13日,立秋。东平路,顺城。

东平府,唐郓州,又改东平郡,又号天平军,宋改东平府,隶河南道,金隶山东西路。著名的《水浒传》,就是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这片区域气候适宜,四季分明,水脉充足而不泛滥,既有大块平原可以耕作,又有多种矿产可供开采,从春秋战国以来便被广泛的开发,人口密集、物产丰盈、文教兴盛,出了不知道多少帝王将相文人骚客,是自古以来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之一。

然而,自从靖康年开始,金军南下,黄河屡次决口,包括东平在内的中原大地便开始遭受起了无尽的苦难。金末,金、蒙、宋、起义军四方大打麻将,连绵的战争更是极大地摧毁了这里的元气,那个人杰地灵的东平府不见了,只有一个荒无人烟、军阀割据的凄苦地方。

直到元太祖十五年(1220),东平本地的军阀严实投降蒙古大军,并且带领彰德、大名、磁、洺、恩、博、浚、滑等数十州县、三十万户居民加入了蒙古帝国的版图,这里才算是安顿了下来。

从此,严实接受成吉思汗的分封,在这片广大的区域建立了东平行尚书台(金朝机构,源自魏晋,简称行台,是尚书省的外派机构,职能与后来的行省类似),共领州县五十四,一跃而成蒙古治下一大世侯。

严实此人背宋投蒙的行为先不去评判,但他在东平行台励精图治,推行休养生息、恢复生产、鼓励文教的政策,使东平等地迅速恢复了元气,这一点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严实死后,其子严忠济继承他的权位,又改行台为路总管府,成为了“东平路管军万户总管”,依然管理着这一片区域。

严忠济继承了严实的政策,在他的治理下,虽然东平行台要向蒙古汗廷承担沉重的军事和财政义务,但依然欣欣向荣地发展着。境内农业发达,各类纺织业、陶瓷业等手工业几乎恢复了宋时的水平,文教事业也重建了起来,境内涌现出不少大儒,甚至后来还培养出了王祯这样擅长机械之学的人才。东平路也因此成为了与益都、济南并立的山东三藩之一。

严忠济本人既有文治,又在征战岁月中攒下了厚重的武功,在东平有着说一不二的权威。史书评价他“仪观雄伟,善骑射。统理方郡凡十一年,爵人命官,生杀予夺,皆自己出。”

也正是因此,朝中大臣称其“威权太盛”。中统二年,也就是去年的1261年,忽必烈将他召还京师,命其弟严忠范取代了他的职位。

当初严实得到的是一个破烂的东平,而四十年后留给严忠范的则是一个富裕、文明、强大的东平,还有一场即将到来的战争和历史的岔路……

如今,这条岔路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

东平路治所,顺城。

两日前,东海舰队经过这座重镇的时候,城中还是一副严阵以待的样子。而今日,这座大城却三门大开,街市之中张灯结彩,迎接来自东方的征服……不,解放者。

当时,东海军将严忠范和按脱等人及数千蒙军围困在小村之中,严忠范临阵起义,生俘按脱、郭侃等一干将领,并且带领部下砍瓜切菜一般战胜了剩下的蒙古人。

虽然还是有一些蒙军逃脱了,但是东海军也没太在意。他们要逃的话只能向北穿越密林爬过大山才行,要是真有命逃出去的话,那逃就逃吧。正好,东海军也需要亲历者去散布自己的威名呢。

事后,严忠范押着按脱等人,跪在谢光明、范龙城、符凯伟和李南山一干人等的面前,痛哭流涕地诉说着蒙古人的暴政和自己的心酸以及坚定的弃暗投明的决心。

东海人自然是假装信了,然后事不宜迟,谢光明留在当地收拾残局,而范龙城和符凯伟则带着骑兵和一营步兵,叫上严忠范一起,乘船骑马沿着汶水一路顺流疾奔,在当日就赶到了东平城下。

那时候,东平守军见到严忠范亲自带着凶神恶煞的东海军前来开城,那是惊得一个目瞪口呆,当即开始怀疑起了人生——总管怎么造反了?

按理说应该当场开门,但是事关重大,他们也不敢决断,只好把守城的严忠嗣叫了过来。

严忠嗣之前在行山口守关,虽然被东海海军击溃,但是逃跑起来没什么阻碍,转了一小圈就回到东平城接管了防御。他看到自己的弟弟居然投敌了,当即气得破口大骂,指着鼻子指责严忠范不孝,辱没了严家忠义的传统家风。

而严忠范更是火冒三丈,他早就怀疑自己这个哥哥对自己袭爵不服,有夺权的倾向,如今看到这个表现更是实锤了。你区区一个万户居然敢质疑我这个总管的起义决定,这不是摆明了要造反吗?!还有没有上下尊卑了?

于是,严忠范立刻向东海天兵求援。而后者也不含糊,符凯伟立刻命人从船上卸下好几门火炮,运到城下对着城墙上轰击了起来。正好,舰队准备充足,还有组装式的攻城冲车,一并运了过来,随着炮火开始了攻城。

城上的守军看到这样子完全傻了眼,这是唱的哪一出?

但他们很快就想明白了,城上城下都是严家老爷,老爷们争位关他们这些大头兵什么事啊?干嘛得冒着大炮拼命啊?所以就在一旁袖手旁观了起来。

严忠嗣独木难支。当初他随按脱回到东平的时候,被按脱玩了一出移花接木,他自己的兵被严忠范带去出征,而他则领着严忠范的


状态提示:第342章 正向溪堂欢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