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1255再铸鼎>第507章 列车

1266年,5月11日,胶西县,北关站。

“哎呦,这还真是又快又稳啊。”

当钢轨上的一连串车厢在仅仅六匹马的牵引下就快速而平稳地动起来之后,座位上的宫文昌不禁惊呼了起来。

安庆商人们在黄岛港安顿下来后,去黄岛镇上稍微逛了一阵子,与一些本地商人沟通过,了解了一下市场行情,又学习了一些本地风土,便乘船来了胶西县。

如今胶西县相比十年前还要繁华不少,也添置了不少新玩意,但毕竟是老城了,扩张程度有限,新奇程度并不超出他们的预料。于是又过了几天之后,他们便决定去大沽河东岸,传说中的东海国首脑之地中央市看看。

经过多年经营,胶西县和中央市之间的交通已经很方便了,既可走水路也可选陆路,但他们经人介绍,决定选择一条近年来才开通的新路胶东铁路。

胶东铁路,也即胶西东海铁路,起自胶西县北的北关站,终至东海市的城阳站,是东海商社修建的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铁路。这条线路全长只有50k,是将原来的中央西站胶西和中央东站即墨两段实验线路连接起来的成果,不过可惜没有冒着黑烟的火车头,上面运行的列车都是用马拉的。

这条铁路采用的轨距,依然是与之前实验铁路一样的750,也就是东海标准体系下的“半轨”。相应的,“标准轨距”是1500经过多年论证主要是铁道宅们的口水战,标准轨距还是定到了这个比旧时空的1435标准轨距略宽的尺度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东海人是麻烦了自己,造福后人宽轨距带来的优势还要等几十年超重列车出现后才能体现出来,而修建时的高成本可是现在就存在的。但说实话,这一指长的距离基本不会有可察觉的影响,可是数字上看起来就要舒心多了。这个时空,可不能再被丑陋的英制规格污染了。

呃,虽说如此,但真修起路来的时候,相关部门还是口嫌体正直,继续沿用了已经铺设了不少的半轨。准轨虽好,但是修建成本太高,而且它所能承受的运力恐怕是东海人十年内都触及不到的,毕竟全国也才二百多万人,能有多少东西要运还不如低成本把路多铺点呢,先把各地连点成线再说。

前面说了,铁路宽度差个几十毫米成本差别不大,但是当差了几百毫米的时候,成本就有了质变了铺设准轨所用的枕木,得两个人抬才行,而半轨的枕木,一个人就能夹两根,甚至可以直接在工厂里把枕木和铁轨钉在一起,运到工地直接铺到地上。相应的,沿途架桥垫坑的标准也就可以大幅降低,这就又省了相当一块成本。如此一来,修同样长度的半轨,耗工几乎只有准轨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在同样的时间里,可以铺设三倍长的线路,也就能在最短时,对于加强对各地的交流和控制非常重要。

因此,现在建设交通部会计划中的铁路都是半轨规格。当然,沿线还是留出了足够的宽度,以便将来条件合适的时候升级成准轨和复线,毕竟还是要向前看的嘛。

胶东铁路全面通车也刚刚过了三个月而已,即使对于本地人也是件新鲜事,能发挥多少运输作用先不提,至少光是来尝鲜的这些乘客,就能让初期的运营数据很好看就拿今天他们买的这张胶西北关站至中央东站的坐票来说,短短23公里的路程,就要28银分,比同路线的公共马车还贵上几倍,但依然车车爆满,运营方可真是赚不少啊。

当然,就乘坐效果而言,这平稳的铁路可比颠簸的土路好多了。虽说经过多年整修,中央市周边的公路路况也不错了,但终究不能跟平滑的铁轨比。这马拉铁路走起来几乎毫无起伏,只有偶尔卡到铁轨接缝处发出一声轻响,是一种极为难得的体验。而且车厢中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都坐满了人,也是颇为新奇的。

这列车一共有三节车厢,底盘是钢框铺木地板的,侧壁和顶棚等基本都是木结构。车厢两侧有一排木窗,此时夏季天热,都向上打开着,清风徐徐吹进来,驱散了一些燥热和气味。厢内前后共有十排座椅,中央有一道走廊,把每排分成左右各两个联排座椅,每两排前后相对。也就是说,一节车厢总共可坐四十人。

安庆商人一行五人,其中四人正好坐在一组相对的座椅上,而沙正谊则陪在过道另一侧坐着。和他坐在一起的则是一个中年宋商和两个年轻人,其中一个也是正统的宋式长打扮,另一个则是鲜明的东海式短打扮,三人似乎是熟识,在相互低声说着什么。

列车出了北关站,没多久就行进了数里地的距离,窗外的景色很快就变成了连片的农田。这样的景象早已司空见惯,东海农田除了稀疏了些,和淮南农田也没多大区别。于是相对而坐的安庆四人很快就失去了新鲜感,看了一会儿之后就收回了目光,然后商人本性发作,七嘴八舌开始讨论起这铁路的修建成本和运营收益来。

“这东海国把这大好的铁到处铺,可真是大手笔啊。”

“啧啧,据我看,这一里地怕不是得用好几万斤铁就算东海铁便宜,这么铺下来也得论千贯计吧据说这胶东铁路总共有百里长,乖乖,那可就是几十万贯啊”

“几十万贯倒也不多么。朝廷一年收几千万贯的税上去,可曾修了什么路了若是拿十万贯出来修这么一段铁路,供应士民流通,倒也不亏了。”

“不止,不止,我看这铁路也不


状态提示:第507章 列车--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