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穿越成皇储>第605章 格鲁吉亚(5)

苏联人不知道的是德军舰队除了水面舰艇之外水下还有一艘可怕的幽灵,正游荡在黑海中,它甚至比水面舰艇还早一步进入了黑海。

这幽灵正是不久前正式服役的虎鲨级二号潜艇。

二号虎鲨的艇身比一号虎鲨长一点,中间加入了斯特林发动机(se)aip舱段,这艘潜艇成了名副其实的aip潜艇。虽然功率不是很大,但也足够满足艇上的照明和各种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剩余能量以五节的水下航速,保持连续航行半个月。

此刻潜艇指挥塔里,艇长乔沃尔夫冈.吕特正拿着刚刚从指挥部发来的电文。

沃尔夫冈.吕特,二战德国的潜艇王牌舰长之一,是一位颇具争议性的军官。

吕特被后人称作u艇艇长中性格最复杂的人,他一方面极其勇敢,具备与生俱来的领导才能,善于激发下属的激情和荣誉感,也愿意运用一切手段提振艇员的士气;另一方面为了胜利可以不择手段,有时为了完成任务,他可以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舰艇队员们置入危险之中而不顾。

同时他对部属又至为关爱,重视婚姻和家庭价值的他总是像严格又慈祥的老父那样照料艇员,任何艇员只要踏上了吕特指挥过的某艘u艇,此后无论他身在何方、从事何种工作或犯下何种过错,他都将成为吕特庇护和帮助的对象。后人在评价吕特时,都深感无法简单地称其为好人或坏蛋、英雄还是恶棍、是为国尽忠的战士还是死忠的纳兹,或者只不过是个嗜血的现代海盗。美国军史家沃瑟(jordan vause) 1990年时曾这样写道:“……在最后一艘u艇击沉最后一艘舰船差不多五十年后的今天,人们一般倾向于认为u艇艇员有一份肮脏的工作要做,而且他们干得的确很不错。”吕特当然把这份“肮脏的工作”干得极其出色,以至于他被战时的敌友双方都称为是一名“伟大的猎手”。

可惜这样一个天才的将领,他的死亡方式也是令人咋舌了。

1945年的5月12日的一个深夜,当时的德国已经向盟军投降,而在这天的深夜里,吕特像往常一样的想穿越早前自己设下的军事哨卡,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此时的吕特因没有回答出军事口令,竟被一位哨兵给当场击毙。

一位曾在战争中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没有倒在战场的枪林弹雨中,而是在战争结束后倒在了自己哨兵的枪下,对于这样一个下场,也是让后人们唏嘘不已。

其实对于那晚到底发生了什么,许多人也对此表示了一些猜想,比如有些人认为当时的吕特是处于一个醉酒的状态,神志不清的他自然也不记得了口令。而另一些人认为,其实吕特是故意这样做的,因为无法接受并容忍德国的失败,所以才有了借哨兵之手来自尽的想法。但无论是处于什么样的一个缘由,沃尔夫冈.吕特已然成为了一个传奇。

吕特将手里的电文递给一旁的副官。“苏联人的舰队准备出港了。”

“哦?就黑海舰队那几艘破战舰也敢挑战我们舰队?”

“苏联人想用航空兵来攻击我们的舰队,集结了近1000架战机。”

“一千架?听起来倒是不少。”大副不屑的撇撇嘴。“数量再多没有质量也是白搭。要是五百架f,500架a-1攻击机兴许能成功。”

“是啊,这群不自量力的毛熊。”嘲弄了一句,吕特下令道。“我们去给他们一个大惊喜,左转十度,全速前进!”

另一边的柏林。

广播里传来正传来里宾特洛甫慷慨激昂的演讲声。

“众所周知,去年我们与苏联签订了有效期为10年的互不侵犯条约,条约的大致内容是‘任何一方不得向对方采取敌对行动;如果其中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动的对象,另一方将不能予该第三国以支持;双方决不参加直接或间接针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

我们一直都恪守条约,并没有侵犯苏联一丝一毫的利益。

可就在我们与英国打的如火如荼的时候,狗急跳墙的丘吉尔以割让印度为条件,要求苏联人从背后进攻我们。

这些背信弃义的苏联人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并为了根除后顾之忧,对芬兰发动进攻。

万幸的是英勇的芬兰人民狠狠的痛击了来犯之敌,未能让苏联的阴谋得逞。

而就在前几天,苏联和美国又勾搭在了一起。在这里我不得不感叹一下斯大林的心胸宽广,不久前还声称美国国务卿意图刺杀他,把到访的国务卿一行人全部枪毙,还给了美国几个骨灰盒,现在这么快就不计前嫌勾搭在一起?”

对美苏两国冷嘲热讽一番后,里宾特洛甫继续道。“既然苏联要跟美国勾搭在一起,那也就等同于向我们宣战。我们决定不再姑息苏联人这种无耻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背叛行为。”

“今天,我们的伞兵已经空降到了格鲁吉亚地区,将格鲁吉亚人民从邪恶的斯大林的统治中解放了出来。不难看出,看似强大的苏联不过是外强内干的纸老虎而已,它就像一栋破房子,我们只需要在门上踢一脚,整个破房子就会倒下来。”

柏林皇宫。

经不住雅尼克的再三邀请,小赫本终于来到了皇宫。

正坐在雅尼克办公室的沙发上吃着冰淇淋的小赫本也听到这条广播,突然开口问道。“雅尼克哥哥,为什么世界上会有战争?”

“……”虽然这个问题看似很哲学,不过也并不难回答,如果她看过克劳塞维茨


状态提示:第605章 格鲁吉亚(5)--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