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国庆勋章开献礼片。
新闻画面中的这一幕,是发生在沪都某区委影院的一幕。
《1+1》专访报道播出之后。
这样一个小举措,直接成为其他地方组织集体观影时所仿效的一幕。
与此同时。
与前两日的电影频道专访报道一样,红星影视也是照例在旗下各对外宣传渠道转发了自家老板的专访画面。
采访对话的内容,也由此被关心李南池的更多粉丝所得知。不过,相比于对李南池说话艺术的欣赏,粉丝的关注点显然是屁股坐歪了。
这些粉丝,很多是对李南池采访中所言的学生时代听陈导、文导讲课趣闻的好奇:
“后起之秀,不外如是了。可能当年站在讲座台上的陈导也没想到,台下有一位学生会在数年之后成为同僚。”
“注意到献礼片已经进入到国内票房前十了么?我查询了一下除池大以外的其他六位导演战绩,可从来没有位列国内影史前十的成绩。”
“说起来,陈导的儿子与池大还是同一届呢,儿子的同学成了同事,呃,我想此处应该有陈导的表情包的......”
也有对李南池此番言论的挑刺,就有声音道:
“池大说这话时候的神情,很温文尔雅哈!‘进入影视圈看一看’,这语气轻飘飘的,这要是一开始没钱,呃,还能这么淡然么?”
“就是诶,池大好歹身后站着一个沪上家族,这个影视向资本看齐的年代,这可就是天然的超级优势。”
还有对李南池所言的“情感标杆”这一说法的讨论:
“感觉池大说改革开放初期的国人心态比较深层,这还是一种谦虚的说法,那是心态深层么?就是自卑呗。”
“有一点我是承认的,作为一名八零后,女排精神确实如他所言的,给很大一批人以莫大的精神鼓舞。”
“还记得当年在沪都上大学,半个学校的人挤在小卖部看电视转播比赛,就看女排的比赛......”
当然,作为被《1+1》重点提到的“追梦人”这一新颖说法,自然也成为网友所热议的话题。
“追梦人,这个说法在公开场合倒是第一次听说。这个提法新颖,我们都是追梦人。”
“那是你孤陋寡闻了,池大在金陵首映会上就提出了这个说法,顺道说一句,我是参加了首映会的,有视频为证......”
众多的舆情,反正是颇有话题,即便是有所争论,那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可是,显然的,李南池这位当事人并不会再次站身出来,现身说法。汇总到李南池本人这里时,只是看个热闹。眼下,他正带着一众影帝影后,在开平忙碌着《让子弹飞》的接续拍摄。
不过,虽然李南池本人没有出面,但是在周末过去的周一上午,新刊发的人人日报上,一篇以《两个一百年,我们都是追梦人》为题的文章出现在版面之上!
此篇文章一出。
顿时一些关于采访话题中的皮毛争论,瞬间开始土崩瓦解。大家都明白,文章虽然没有去指名道姓,但是采纳了李南池的话,就是一种表态!
权媒的这一跟进,关注这个话题的人自然就更热闹了。
当下这个娱乐至死的风气下,随着心思的浮躁,也因为这娱乐圈普遍讲话水平不高,所以一向官宣口很少会引用这圈里人的一句话来背书的。更何况,还是这种份量的报纸。
因此。
一大清早。
“李导,好!”
“李导,早!”
李南池出现在剧组后,剧组的工作人员看向自家老板的眼光就很崇拜。一个国庆档,自己是放假玩了一圈,但自家老板却又是在全国影圈整出了偌大声浪。
作为在影视圈从业的他们而言,他们很明白这种关注声浪加身的意义,这意味着只要红星厂自个儿安安稳稳走下去,自己这些红星系的人跟着老板往下干,就不怕失业。
这话说起来,上得了新闻、登得了报刊的导演,在这个圈子里能找出几个来?
就算能找到,也难有自家老板这么年轻!
除了红星剧组员工们的崇拜之情外,一众咖位十足的演员朋友亦是心绪浮动。
这些演员,年龄普遍年过中旬,比起李南池是多出一轮有余,可无论是在事业成就感,还是在社会荣誉感上,活过半生的自己与之相比都显得有些苍白。
而李南池呢,以二八之龄取得现下成就,完美演绎了什么就叫“出名当趁早”!
即便是有人酸其是借助家族助力,可是遍数整个显面上的二代圈子,在事业上成功这一道上能做得李南池这个程度,还能在京城置办下已经笼罩金身的红星厂,已经是难能可贵的。
种种感慨下。
于是乎,这十月的舆论喧嚣,就在这部献礼片不断搅动的话题热度中,缓缓而逝......
“天气有些变凉了。”
监视器的导演椅上,完成一场戏拍摄的李南池穿着秋衫,感受着这午后平地而卷的西风。十一月底的深秋寒冷,让他打了一个哆嗦,李南池感觉自己应该添一件毛衣了。
这自打国庆回来后,剧组重新进入紧锣密鼓的拍摄阶段,这已经是拍摄了有五十余天的时间。这段时间里,剧组以平均每天五到八场戏的速度往下推进着需要在开平取景的戏份,现在已经是进入到了现场拍摄的尾声。
拍摄至今,这部从七月开机开始拍摄至今的片子,经历了两处转场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