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青春校园>我在三国加个点>第九十七章 制曰,可

刘虞眉头微皱。

任谁自己突然多了个莫名其妙的亲戚也会比较生气,尤其是注重血脉传承的皇族,听到有人乱攀亲戚更是恼火。

也就是刚刚听到刘毅此人颇为不凡,他才耐住了性子。

“但刘毅所习功法为高祖所传的《汉魂秘典》,并凭此以弱冠之龄便晋入无妄境。”

唔……如此……

刘虞听到这里眉头才舒展开来,虽然那刘毅自称的东海恭王之后没有凭据,但只凭将只有刘氏方能修成的《汉魂秘典》练到如此境界,就可以确定是宗室子无疑。

他刚要开口追问细节,就听到上面的皇帝哈哈一笑:“好!不出朕所料,这刘毅果然是我刘氏子,此人如此勇慧,想必不会在身世上妄言,刘宗正,你东海恭王一脉又添一大好男儿!”

得了……这下不需要追问了。

刘虞闻言先是低头小碎步趋行到中央,然后躬身一礼:

“臣宗正虞,谢陛下之言。”

古板!这个同辈的皇兄还是这般无趣。

刘宏在心底暗暗吐槽,只觉得索然无味,失去了调侃的兴致。

他摆了摆手,示意刘虞回去。

刘虞接到皇帝的示意后就又趋行了回去,同时颇有些无语的打消了继续考究的念头。

还问啥呢?皇帝都直接开口为这刘毅背书了,就算不是东海恭王一脉也是的了。

不过刘虞现在倒也没什么抵触情绪,他其实和皇帝的想法差不多,既然明确了刘毅是刘氏子,以此人之才情,想必是不需要扯谎的,应当是他东海恭王一系的先辈流落在外的血脉。

只不过如何将这刘毅加入谱中倒还是需要好好思量一番。刘虞一边分神思索,一边朝着杨赐颔首,示意自己已无问题。

杨赐见无人再问,就轻咳一声,继续说道:“刘毅自去岁应募起,历十余战,斩首千余级,复城池十一,破敌逾万,其所治平寿县吏治清明,民心安定。北海国相李贺所表,臣司空赐,附议。”

看到杨赐发言赞同,何进身后的白面青年恍然的点头,原来如此!

很明显,何进是提前知道了消息,知道他师尊会赞同此议,因此即便是他自己对那刘毅有意见,还是将那口气咽下,做出了附议的决定。

……虽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但是能不为自己的愤怒所左右,倒还是可以再观望一阵,毕竟见识可以教,脾性可不好改。

照此情形,对于这件事袁杨两家是提前通过气的,只不过我身为庶子没接到消息罢了……白面青年转头看了面色阴沉的袁术一眼,在心中冷笑一声……看样子,这所谓的嫡子,也没有接到消息。

他正想着,就听到了一声清喝。

“述毕,请议!”

却是杨赐将自己的看法说完,见没人询问,就直接开口进行下一个环节“议”。

在常朝上,一个事情述议出结果通常出是分三步走的,先是“述”,也就是按品轶陈述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其他人可以插言询问在陈述的官员,以便修改自己的观点。

在全部需要陈述的官员说完自己的观点之后,就进入“议”。

因为很多时候百官对一件事情不可能达成一致意见,但是又不能按投票少数服从多数来决定,所以在陈述完之后就会进入议论的步骤。

在“议”的阶段就不像“述”那么和气了,这时候可以点名要求和别人议论,也就是经常能听到的“敢问……”这时往往会几个人轮番追着一人质疑,也会有厉害的舌战群儒,一个人对着一群人穷追猛打。

通常骂脏话乃至打架斗殴甚至拔剑互砍都是在这个阶段发生的。

没办法,有些人说不过恼羞成怒之下就忍不住动手了。

在述议的时候,只要皇帝愿意,随时可以亲自下场。

其实刚才在“述”结束,刘宏就可以直接开口做决定,从而跳过“议”的环节,只不过刘宏考虑到之前“述”的时候袁术曾明确表示反对,如果他直接就提前决定了,不给袁术“议”的机会,这个袁家嫡子的面子上须不大好看。

而且因为涉及宗室子,直接强势决定不大妥当,因此他才按捺住性子,决定继续按流程进行。

不然依照他的性子,如此优秀的宗室子,还需要“议”?

“议”的时间没有定制,有些重大事项之所以一直悬而未决,就是因为历经数次朝议还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迟迟议不出个结果来,到那时就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暂且搁置,放在一边,先去做别的,要么就由皇帝乾纲独断,直接拍板。

杨赐说了“请议”之后,所有的朝臣都不约而同地像一个方向看去,就连门口的两个郎官都悄mī_mī的向那个方向瞥。

没办法,谁让就他一个人明确表示过反对呢。

而身处目光汇集之地的袁术只觉得这一道道视线如果利箭一般向他射来,他脸色铁青,僵硬的跽坐在位置上,一言不发。

他此时怒极,在心中疯狂咆哮。

刘毅!刘宏!

若不是那刘毅,我怎么会落到如此境地!这些人此时不知道如何笑话我,尤其是那贱婢子!此时定在心中嘲笑于我!

这刘毅该死!

还有那刘宏,贪财好色之徒!眼睛就如同瞎了一般!明明在“述”结束之后就可以直接下决心,偏偏故意不作声,定是想故意看我笑话!

可恨!

这些刘氏都是该死之辈!

骂完


状态提示:第九十七章 制曰,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