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谢至内心出发,他是很不赞成这种连坐的。
谁家说是遇到一个不肖子,那九族都得跟着遭殃。
对那些人是何其无辜。
当年,朱棣进京诛杀了方孝孺十族。
到后世当中,世人都知方孝孺宁愿被诛十族,都不像乱臣贼子妥协乃是大义。
可谁能叫出,那被牵连的十族中人每一个人的名字。
那十族之人这样默默无闻的牺牲,连一个名字都不配传于后世,又是何等无辜。
紧接着,谢至又道:“臣请陛下能不仅赦免此案还未入学的孩童,往后涉案的孩童也能够一并赦免,臣以为,人性本善,还未入学,便一切还有教化好的可能,立法的目的不是要杀多少人,而是要看教化出多少人,天下臣民若皆能以律法,以道德约束自己,这岂不是意见幸甚至哉的大好事?”
谢至此言是有道理。
但看起来再有道理的一个事,却也依旧是会有人反驳的。
就像这个事情,谢至的话音才落,便有人出言道:“此言恐不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若赦免孩童,谁能保证这孩童将来不行前辈之所事?这是再给朝廷找麻烦?就拿此事来说,宁王子将来若是再兴兵,有了先前的教训,积累了经验,谁又能保证这次的平叛还能再顺利?”
这样的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
谢至扯起一道笑容,回道:“此言是不无道理,难道因这个可能,便连个孩童都要斩杀,朝廷是没这个底气?还是没这个信心?”
谢至一番回答之后,另一人出言又道:“正是因株连之罪才使得一些心纯侥幸之人担心血脉断绝不敢冒险,若是知能留下血脉,岂不是要做铤而走险之路?”
这个说法更是有几分道理。
这个株连的初心,便是要以绝户而迫使一些人不敢铤而走险。
对这个反对意见,顿了一下,谢至才道:“是,此言是有理,株连的初衷或许也是如此,但也不尽然吧?唯有正妻子才是正统血脉,谁能保证就能刚好留下一个年龄相仿的血脉,即便有血脉在世,谁又能保证这个血脉在朝廷的教化之下,彻底与其家族脱离?”
连回了两人之后,终于没人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