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明末之再造天朝>263.刺杀(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虽然鲁若麟与内廷达成了协议,但是并不是内廷直接把人交到鲁若麟手里,那样太丢皇家的面子了。

表面上是内廷将这些宫女和工匠释放出去,再由金州军前去说服招募,程序上没有丝毫的问题,毕竟出宫后那些宫女和工匠来去完全是自由的。

实际情况则是这些人早已知道了自己将来的去处,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好在内廷还没有彻底不要脸,将宫中库存的钱财拿了一些出来,每个出去的宫女和工匠都发了一点,算作遣散费,并且告知出去后金州军会给安家费,并给每个人安排工作。

恐惧源于未知,如果是毫无依靠的走出皇宫,这些长期生活在皇宫里的人一定会茫然不知所措,完全不能适应外面的生活。现在有人帮他们安排好了去处,不管他们愿不愿意接受,都能从中感受到一点照顾和依靠。

有时候群体的心理安慰作用是巨大的,如果是单独的一个人去辽南可能大家会恐惧、害怕,但是一起过去的话身边都是熟悉的人,安全感会大得多,也就没有那么排斥了。

其实很多宫女还是有家人的,只是长期与家中断了联系,早已不清楚家里的状况了。在这个交通与通信并不发达的年代,一个女子想要返乡是非常危险的,所以这些宫女们只能茫然和忐忑的接受宫里的安排前往辽南。

这么多人去辽南,其中还有很多女人,没有军队保护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这些宫女和工匠们还要等鲁若麟完成进京的各项事宜后才能一起走。

对于金州军与内廷达成的这个替代协议,双方都非常满意。

内廷淘汰了一批他认为不再合用的人员,节省了大量的经费。即使将来觉得人手不够用,还可以重新招收,性价比也比这些老弱更高。

何况通过处置这批淘汰人员,省去了需要奖赏给金州军的大量钱财,可谓一举多得。

鲁若麟也没有觉得自己吃了亏,钱财金州军还是比较充足的,至少比朝廷要充裕和宽松得多。

不过人才和人口的短缺一直是金州军的短板,虽然这次没有拿到钱财上的奖赏,但是获得的人口在鲁若麟看来,价值上是远远超出那些银子的。

钱没有了可以再去赚,但是这样获得高端人口的机会却不常有,所以鲁若麟对这次的交换非常满意,甚至愿意倒贴钱将那些工匠们的家人一起弄到辽南去。

当然这种事情肯定是不能对外说的,到时候朝廷公布的赏赐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一切按照规矩来。不过私底下如何完成赏赐就不用外人知道了,反正自觉没有吃亏的鲁若麟是不会去抱怨的,反而会大赞一声朝廷真是敞亮。

搞定了鲁若麟,这次封赏的大头就落实了,朝廷的压力就会小很多,剩下的就可以应付过来了,这其中最大的一块就是天津军沈志祥。

沈志祥这次也进京来接受封赏了,不过为了避嫌刻意没有与鲁若麟同行。

沈志祥这次大概率也是会封爵的,毕竟在大明军队里,天津军的战绩还是非常亮眼的。

当然,这也与鲁若麟将开平大捷的功劳大部分算在沈志祥头上有很大的关系。

比起金州军这个新近归附的,至少天津军算得上根正苗红,也要听话得多。在明军战绩一片灰暗的情况下,天津军完全就是鹤立鸡群,自然要大赏特赏。

如果说金州军是整个大明的遮羞布,那么天津军就是朝廷的遮羞布。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突出天津军都不为过。

不但沈志祥会被封爵,甚至献俘仪式上都会走在金州军的前面,朝廷要的就是树立一个榜样,希望其他的军队也能立起来,不让金州军这个外来户一枝独秀。

送走了两位王公公,鲁若麟出门前去拜访了陈新甲和杨嗣昌。

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这两位又是朝中大佬,没道理还要主动去请鲁若麟,这点自觉鲁若麟还是有的。

鲁若麟是在兵部衙门见的陈新甲,顺便到兵部报了个到,走个形式。

在陈新甲那里,鲁若麟几乎是例行报道式的打了个站,简单的闲聊了一会就离开了。

大家都这么熟了,也就没必要讲那些客套。鲁若麟拜访陈新甲主要还是做给外人看的,至少能够证明现在金州军和陈新甲关系依然密切,是亲密的战友。

陈新甲对于鲁若麟进京后第一个来拜访自己还是很满意的,鲁若麟现在可是京城里的风云人物,一举一动都备受各方关注。

金州军虽然是新附,但是凭借彪悍的战绩已经在朝堂中闯出了赫赫威名,与金州军保持良好的关系对陈新甲掌控兵部起了巨大的作用。

陈新甲现在已经是兵部的掌印尚书,但是离真正掌控兵部还有点距离。不过有了金州军背书,又有巨大的战功加持,陈新甲的命令在兵部畅通无阻,没有人敢违背,即使是两位侍郎因为乖巧得很,处境比他的那些前任们强太多了。

崇祯一朝兵部尚书的命运都非常凄惨,基本没有好下场。连带着兵部官员们的处境也非常艰难,时不时的会被牵连清洗一番。所以,要想不走前辈们的老路,紧紧抓住金州军这个彪悍的盟友不光对陈新甲来说非常重要,对兵部的官员们来说可能一样事关生死。

所以兵部衙门里的官员对自己的老大找到一个强力外援多持谨慎欢迎的态度,对于前来衙门的鲁若麟也是笑脸相迎,热情得不到了,一点都不像一个上级主管部门


状态提示:263.刺杀(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