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晋末多少事>第十章 下山

王猛登时竖起手指:“其一呢,还是要做些准备,哪能说走就走。”

杜英翻了翻白眼,你现在做准备和临时抱佛脚有什么区别。

“其二呢,能等一天消息是一天。”王猛紧接着说道,一本正经。

杜英更是拍了一下额头。

这消息自然说的是凉州来的消息。

凉州在关中有专门的眼线以刺探关中的风吹草动,这眼线当初是杜英的大父杜耽主持凉州军务的时候亲自安排下的,就在华山北侧山脚下开了一个客栈。

华山北侧的华阴是过了潼关之后前往长安的必由之路,是刺探消息的好地方。

同时作为杜家的眼线,其效忠的当然也不是凉州,而是杜家,自然也帮着法随和杜明传递信件。这家书走急报,当然用不了多久就会抵达凉州,不过这个用不了多久也得少说半个月。

多等三天和少等三天,并没有区别。

不过杜英并没有多说什么,他也有自己的事要做。

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山上的这些小子们。这些孩子都是好苗子,一个个能够在乱世之中活下来,机灵着呢,所以杜英要想办法加强一下他们对自己的印象,等他们长大了之后,自然能够为自己所用。

虽然杜英也不知道自己能走到哪一步,但是未雨绸缪总是要的。

乱世之中,群雄割据、世家林立,大家各自都有各自的野心,多一些心腹,总归不是坏处。

————————--

三天的时间里,王猛几乎一中,除了吃饭和睡觉之外一直都在看书。而杜英坚持代替师傅给小师弟们上了两天课,最后一天去山中祭拜了一下那些为保护自己而死的杜家家丁,希望他们的在天之灵能够保佑自己一切顺利。

正午用过饭后,两人就收拾好行囊准备下山。

其实他们两个也没有什么需要带的,除了一套换洗的衣物之外,王猛带了一本《论语》,腰间挂上了一把柴刀,在杜英看来,这样的打扮显得不伦不类,不过这时候下山闯荡,带把兵刃防身是必然的。

王猛年幼就在乱世之中漂泊,本来就有不错的格斗术,在山上的时候也常常手持竹剑和杜英较量较量,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法随会很肯定这个弟子有朝一日会选择下山,不然的话躲在这山中,要什么刀术和剑术?

砍柴不需要杀人的技术。

而杜英则带着曾经属于陪着自己前来华山的家丁的一把佩剑,这把佩剑虽然算不上好剑,但是也堪称锋利,剑脊上刻着“听泉”两个字,后来杜英从家书中才知道,原来这把剑本来就是自家老爹为了自己打造的,只不过那个时候自己还小,所以交给家丁携带罢了。

不过杜英还是愿意将这把剑归为自己的家仆所有,以纪念他们曾经为保护自己而做出的牺牲。

至于书,杜英也带了一本。

这个时代的书倒是已经不再以竹简为主,随着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从而让造纸不再那么复杂繁琐、质量也更加稳定,纸张旋即取代竹简成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书籍也从竹简变成了纸书。

可惜不管是竹简还是纸书,终究难逃乱世的一把把大火,当时洛阳大火,秦汉典藏几乎付之一炬,让多少后世文人墨客想到这里就心如刀割。

收拾行李的时候,看着师弟把《孙子兵法》装入包裹中,王猛不由得一笑。

杜英这是明知道在治国、安民这方面不如自己,所以干脆就不比了,打算另辟蹊径。

而杜英看到了王猛的笑容,只能表示,老哥,你在乱世之中可没有什么道德礼法跟别人讲,还是想想怎么用兵以尽快打出来一方天地来的比较重要。

除此之外,还有钱。

王猛是个实打实的穷光蛋,不过杜英有钱啊。

再破落的世家,到底也还是世家。

光是杜明这些年陆陆续续寄来的生活费,就足够养活山里这一大群人的了,而杜英足足拿了一千文钱,这些实打实沉重的铜钱,即使是让王猛帮着分担了一半,也足够分量,这让杜英愈发的意识到,纸币到底有多么的重要。

可是纸币的背后又要有钱庄,钱庄的背后又要有一个稳定的、能有信誉可言的朝廷······

前路漫漫,何其难也。

至于干粮,倒是还有很多。山里虽然与世隔绝,但是物产尚且算丰富,开辟的麦田提供了足够多的小麦让他们拥有干饼,晒干的腊肉更是能够补充营养,至于青菜,杜英认为平时吃的已经足够多了,现在忍忍也没有什么问题,维生素这东西,路上的野果子也能提供。

在这时代,要求不能太多。

人要能够知足,知足常乐。

比如有吃的、有钱又觉得自己很有才华的王猛,就很满足。

反正都是师傅和师弟弄好的,不蹭白不蹭。

殊不知在杜英心中,带着王猛就是开了最大外挂。

所以大家都很满足。

法随让孙青草带着孩子们在山路入口列队,恭送两人。

“师傅,此去山外,不知何日能回,若是我等能卷动风云,则当衣锦而归,若是棋差一招,恐还要连累师傅收敛骸骨。”王猛难得沐浴过,换上自己为数不多的干净衣服,对着法随说道。

他的声音很平静,似乎两人此去,并不是去闯荡一番事业,而只是走亲访友,年年月月都会做的那种。

杜英则环顾四周,青山如阵列,向两侧排开。

悠悠苍天,今日更是显得格外


状态提示:第十章 下山--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