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明朝小公爷>第93章出尔反尔

正如不会有人关心粮食和蔬菜,所以也就不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世上大部分的人都习惯于沉浸于自己的世界,在一个不大不小的舒适圈内生活,不企盼这个圈子以外的事,也不拒绝这个圈子以内的任何事。

只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以至于都来不及下载,所以就导致大部分群众习惯了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去参与这个圈子以外的事,好似这与他们息息相关,抱着吃瓜群众的态度还要冷嘲热讽,嬉笑怒骂之,而后又抛却脑后,当作没事人一般继续苟活。

这样的剧情每天都在上演,只是区别于时间长短。

而在大明王朝,人们可没这么多的闲工夫理会别人的狗血剧情。

在嘉靖老儿的领导下,大明王朝的百姓们一年不如一年,山东,河南等地的旱情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援,徐阶主持的内阁虽然已经拟出了各项赈灾事宜的条款,可是掌印太监不批红,各部尚书自然不敢擅动。

于是,嘉靖老儿在京城内活得逍遥自在,可那些身处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却已然无法再继续煎熬。

不过嘉靖老儿运气比价好,始终都未曾遇到一个因为时势被逼无奈走上英雄之路的人。

相比之下,京城百姓过得比他们自然好上一些,但也仅仅只有一些。

他们也没工夫去理会旱灾,更没时间去理会那些因为旱灾而无家可归的落难百姓,冷嘲热讽,嬉笑怒骂都不曾在他们身上出现,除了因为信息传播的速度受限以外,当然还有他们早睡早起早奋斗,为了早上的一碗米粥,为了晚上的一个馒头。

所以他们不会知道今晚刑部大牢内发生的一切,当然也不会知道胡宗宪到底与徐邦宁说了什么。

对他们而言,那无关紧要。

可有一个人却是听完了胡宗宪对徐邦宁所说的一切。

那就是杨晔。

徐邦宁知道,杨晔是嘉靖专门派来监视自己的,所以不但没有让杨晔回避,甚至于在胡宗宪说起徐邦瑞如何勾结二严的事时,他甚至还与杨晔有过谈论。

用徐邦宁自己的话说,杨晔乃是个证人,证明自己听到的,的确是胡宗宪所言。

这一晚注定很漫长,当胡宗宪说完徐邦瑞的事时,已时夜里子时。

“这些,就是世子想知道的吧?”

胡宗宪靠在墙壁上,已经有气无力,整个人形同瘫痪,一时间再无当初叱咤东南三省胡大人的威风。

“多谢胡大人相告。”

徐邦宁拱手致谢,而后转头便要走。

“世子爷!”

可这时,胡宗宪却猛的喊道,脸上神色略显激动。

背对着他的徐邦宁闻声停住脚步,但却没有回头。

他知道胡宗宪要说什么,也知道胡宗宪心里唯一的寄托,但此时他并不想再与这个人做任何交易。

“世子爷,我的两个儿子.”

“请世子看在我今晚和盘托出,如实相告的面子上留他们性命”

这话从胡宗宪嘴里十分艰难的说了出来。

他眼眶里的泪水差点就涌了出来,可是却被他硬生生又给逼了回去,胸腔急剧起伏,呼吸一阵急促,他开始哽咽。

想当初,他也是大明名将,号令东南三省大军,威震整个东南沿海,倭寇闻之色变。

可是而今,他却只能在这小小的阴暗监牢之中祈求徐邦宁。

是时势造就了英雄,可英雄总归要迟暮。

现如今的胡宗宪已经失去了所有可以挣扎的手段,死,对他而言,无疑是最好的解脱。

“胡大人请放心,在下虽不是什么正人君子,但至少不会出尔反尔。”

“我既让他们今晚来到此处,又安然离去,那自然不会再去找他们麻烦。”

“胡大人好好享受这最后一晚吧,明日,我就不去给大人送行了。”

话音落下,徐邦宁再不停留,径直离开了监牢。

其实从一开始,徐邦宁当真是想救胡宗宪的,因为那道从罗龙文府中搜出来的假圣旨,历史上也没有明确记载就一定是胡宗宪所写。

换句话说,而今导致胡宗宪被砍脑袋的罪名,不一定真的城立。

可胡宗宪的自作聪明,以为只要自己的两个儿子能够顺利脱险,便可以从容威胁徐邦宁或者徐邦瑞,这就导致了徐邦宁对他的信任度下降为零。

一个在他背后使阴招的人,根本不值得他的丝毫信任,即便这个人乃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胡宗宪。

杨晔将徐邦宁送到天牢门,正要转身离去,但却被徐邦宁叫住了。

“胡氏兄弟,还请杨侍郎明日请旨,送回绩溪。”

“今夜陛下让你前来,想必就是为了保证这两人的安危吧。”

徐邦宁望着这天牢门口的灯火,淡淡道。

闻声,杨晔急忙躬身拱手。

“世子误会了,下官今夜来此,纯粹是为了给世子带路,绝无其他目的。”

而今情势已经明朗,徐邦宁嗣爵之事可谓板上钉钉,杨晔自然不敢在此时去得罪徐邦宁。

“无论是不是,现在都不重要了。”

“胡氏兄弟的安危,便拜托杨侍郎了,告辞。”

徐邦宁并未与他多言。

其实他心里也清楚,嘉靖不会要胡氏兄弟的命,毕竟他们只是一介平民,而且他们爹犯的事,跟他们可谓毫无关系。

如果嘉靖当真狠了心要灭胡宗宪全族,那就完全不符合他现如今的人设。

要知道,现在嘉靖可正


状态提示:第93章出尔反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