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州青神。
中岩书院。
苏轼回到书院已值深夜,苏辙本欲就寝,见苏轼推门而入,起身走上前去,点了蜡烛,关心道:“前几日爹派人传来口信说你第二天就回书院,怎么又推后了三天,发生了什么事吗?”
苏轼将房门关上,放下行囊,叹了口气,道:“一言难尽啊!”他将这几日发生的事详尽告之。
苏辙神色忧伤,宽慰道:“事情已然发生,你也切莫自责,我们以后每年多为戚姑娘烧些钱,希望她来生投个好人家吧。”
苏轼点点头,道:“最近咋样,先生讲了些什么?”
苏辙将这三天所讲的知识略微陈述,道:“明天还要早起,早点洗漱睡觉吧。”
苏轼简单收拾一下便就寝了。
翌日。
苏轼和苏辙一同步入学堂。苏辙回来后并未告诉大家到底发生了何事,只说苏轼生病了需要休养一段时间再来。苏轼早上刚一落座,大家纷纷围了上来,嘘寒问暖。苏轼颇为感动,连连表达谢意。不一会儿,王方手持书卷走了进来,咳嗽了一声,大家立刻归位端坐。他看了眼苏轼,关心道:“身体好些了吗?”
苏轼点点头,道:“已经痊愈了,多谢先生关心。”
王方点点头,翻开书讲了起来,讲完一部分后,他放下书,对大家说道:“一周前,我给大家出的题目,这几日可有思考?”
王方说完只见学生们有的低头不语,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则跃跃欲试。王方点了几位学生作答,大家回答的千奇百怪,什么都有。苏轼听后便猜到是何题目,想必王方是让大家思考哪种读书方式最有益处。王方看着坐在角落的苏轼,问道:“子瞻近一个月在家可有读书?”
苏轼点点头,道:“在读《汉书》。”
“怎么个读法?”王方问道。
“边读边抄写。”苏轼答道。
“可有何收获?”王方问道。
苏轼想了下,道:“确有收获。我每抄一段都会思考一下此段的主旨,我抄第一遍时选取三个字作为此段的题目,现在在抄第二遍,我选取两字作为此段的题目,等以后抄第三遍的时候以一字为题以概之。”苏轼说完众人哗然,《汉书》有近七十五万字,读一遍尚且艰难,他竟然连读带抄了两遍,还打算进行第三遍。
苏辙前排之人转过头,悄声问道:“你兄长真的抄了那么多吗?”
苏辙点头道:“数月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估计第二遍快抄完了吧。”
那人惊呼:“我的天哪,他是怎么做到的!”
苏辙已经司空见惯,微笑不语。
“那你来说说哪种读书方式最有益处?”王方说完,苏轼心头一喜,果然和自己猜的题目一致。
苏轼道:“读书方式有多种,唯适合自己最为有益。”
苏轼这个答案有些出乎王方的意料。大家都是回答了自己认为有益的具体方法,苏轼的这个答案看似模棱两可,却又不无道理。
“那你说说最适合你的方式是什么?”王方追问道。
“对我来说,读书不能浅尝辄止,每本书要读数遍才能领悟其中的真谛。只是书海浩瀚,各类知识都有,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兼收尽取,所以我选择挑自己想要了解的地方读。比如读书时,若想了解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之士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那我就怀揣着此目的去读,其他的暂且不管;若想了解事迹典故,就专门围绕着这一主题去读。目的不同,读完后的感触也不同。这个方法可能有点笨,但几遍读下来却大有益处,可应对各种情况。”苏轼道。
王方从来没想过还有此种读书法,不由叹为观止。按他这种读法,一本书被读出了数本书的感觉。满座皆惊,面面相觑,唯苏辙泰然处之。
深夜。
王宅。
王弗准备回闺房休息,路过书斋见父亲王方还在读书,敲门而入,道:“不早了,爹还是早点休息吧。”
王方点点头,目光却直视书本,自言自语道:“妙啊!”
王弗以为是读到妙处,凑上前去,一探究竟。这本书她读过两遍,王方所读之处平淡无奇,并无妙处,问道:“何以妙哉?”
王方放下书,感叹道:“我今天讲学,一名学生谈到了读书之法甚为新奇,余平生所未见,方才尝试一下,果然妙啊!”
“何种方法?”王弗好奇道。
王方把苏轼所说的读书之法对王弗说了一遍。王弗听后若有所思,随后点头称赞道:“确实新奇。按此方法,一本书便读成了多本书,书中精髓皆被其收入腹中。”
“是啊!老夫教书数十年,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学生,不亏是苏子瞻啊!”王方感慨道。
“谁?”王弗震惊道。
“苏轼苏子瞻呀,就是那个闻名于眉山的苏子瞻。”王方道。
“他在中岩书院读书?什么时候的事,怎么没听爹提起过?”王弗道。
“上上个月才来,才读了一个月,冬至回家后大病了一场,休学一个月,今日才返学。”王方道。
“病了一个月?这么久?是什么病?”王弗担心道。
“我也不知道……生大病毕竟晦气,他家人不愿说,我也就不便多问。”王方解释完突然意识到了不对劲儿,笑道,”今日怎对他如此上心?“
被王方突然这么一问,王弗面红耳赤,低头羞涩道:“我……我就是随口一问……时辰不早了,我回去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