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赤色黎明>一二二 中德冲突六

赤色黎明122_赤色黎明全文免费阅读_一二二 中德冲突(六)来自

1911年7月8日是个美丽的夏日早晨,天色已经明亮到可以清晰的看到海边。德**舰缓缓靠近连云港码头。马克西米利安?冯?斯佩将军用军舰上的大倍数望远镜观察着连云港港口附近的滩头阵地。

作战计划中,德军并没有打算从一开始就长驱直入,而是计划先在港口附近修建起防御体系,然后依托这个防御体系占领连云港。至少也能控制整个港口。

而昨天德军一登陆,就遇到了人民党冷枪的袭击。人民党的射手明显都是精挑细选的,至少在德军并没有观察到敌人到底埋伏在哪里。幸好海军观察员都是精挑细选的好视力,射击后的硝烟稍微暴露出人民党枪手埋伏的地点。德军海军陆战队随即攻了过去。稍稍弓腰进攻的德军随即遭到更多埋伏地点的射击。

不仅仅有子弹,人民党居然使用了迫击炮,佩斯将军亲眼见到至少有三发迫击炮在德军的进攻队列中爆炸。德国海军陆战队的队员立刻卧倒。进攻就这么被阻止了。

不得以,德军海军舰炮对人民党的阻击阵地开火。听着隆隆的炮声,感受着火炮射击时带来的震颤。佩斯将军一阵阵的心疼。德国太平洋舰队的炮弹都是万里迢迢从德国本土运来的。限于运力,炮弹并没有到可以任意射击的程度。这也不仅仅是炮弹数量的问题,炮弹是消耗品,炮管同样也是消耗品。小口径的副炮还能由海军自己换,军舰上大口径的主炮在中国甚至没有船坞可以进行更换。

德国海军军舰上的副炮对着人民党的步兵阵地与炮兵阵地一通射击之后,海军陆战队继续攻击。拒这次进攻的时候,德军小心了很多。但是很明显,方才的一通炮击并没有彻底消灭人民党的阵地上的士兵。

糟糕的是,炮击之后的硝烟掩盖了人民党士兵射击时的硝烟。人民党的子弹用的应该是无烟火药,亏的是海军观察员站得高,视力敏锐。才能在第一轮射击中发现一些人民党火力点的位置。但是人的视力终究有极限,第二轮的战斗里头,德国海军观察员完全帮不上忙了。

人民党的部队那身招牌一样的深蓝色军装本该很好辨认,可在海滩上完全看不到深蓝色军装的蛛丝马迹。迫击炮有个令人非常讨厌的地方,就是射角可以大的惊人,德军军舰毕竟不能抵近海边射击。德军对连云港的水文资料相当缺乏,战前的紧急测量也只能保证基本军舰安全航行路线。

这等近战中,万一一发炮弹打偏,直接命中德军的话。本就兵力匮乏的德军完全承受不了这样的损失。当登陆舰艇上的火炮加入战斗的时候,人民党的迫击炮也开始毫不示弱的与德国登陆舰艇对射起来。虽然迫击炮炮弹并没有能够摧毁军舰的威力,不过佩斯将军亲眼见到至少两发炮弹在德国炮位附近爆炸,而遭到攻击的炮位上立刻也是立刻人仰马翻,火力很是停顿了一阵。

德军斗志昂扬,即便是面对敌人的猛烈还击,他们依旧在努力前进。双方步兵战斗距离越来越近,步枪射击声中终于出现了手雷的爆炸声。吃了亏的德军进攻停顿。而德军冒着炮火拖上岸的重机枪在此时也开始嘶吼起来,暴风雨般的子弹向着硝烟中人民党的阵地猛烈开火。试图用火力压制人民党的火力点。对面人民党阵地上随即也响起了清脆的机枪射击声。还不是一个位置,多个位置的火力点同时开火。佩斯将军从望远镜中见到成为众矢之的的德军重机枪上腾起点点子弹着地时弹起的碎石与沙砾。而德国重机枪手则被机枪子弹扫中,如同小小的稻草人跳起扭曲的舞蹈般,往后倒在地上。

这和想象中的战斗完全不同,佩斯将军本以为会遇到人民党的队列进攻,甚至是密集阵的冲锋。但是还没有看到敌人,更没有战壕的迹象,交战就已经如此激烈。如果不是看到德**人被一个个打倒在地。佩斯将军甚至以为对面根本就没有敌人。

激烈的交火中,抵挡不住的德军不得不再次撤退。这次佩斯将军再也不敢托大。德军全部撤回到极为安全的地带之后,德国轻型巡洋舰与重型巡洋舰上的主炮终于开始鸣响。副炮的射击带来的震动如果像是有人用手指敲动桌面的话,主炮的射击就是有人用大铁锤在猛砸地面。所感受到的根本不是同一个级别的。那已经不是震动,而是因为军舰被巨大的反作用力稍微后推了一点距离而来的晃动。

人民党阵地上登时腾起了几团巨大的云彩。装甲巡洋舰的240主炮,一炮能炸出足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弹坑。冲击波甚至能让炮弹爆炸周围200米内的生物立刻倒毙,至少也是半死。这样的炮击下,无论人民党躲藏的多么巧妙。都不可能幸免。

果然,几轮炮击之后,德国陆军再次登陆根本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物资迅速运上海岸,德军开始建立起自己的滩头阵地。

但是当晚,在德国海军按照起码的安全措施,离开滩头阵地附近进入安全海域的时候。德军滩头阵地就失陷了。根据比较靠近岸边巡航的德军轻型巡洋舰“纽伦堡”号上的观察哨报告,德军的滩头阵地上遭到了爆炸力空前的炮弹袭击。敌人的大口径火炮进行了抵近射击,海军观察员信誓旦旦的保证,根据敌人的火炮古怪之极的炮焰推断,这些炮口直径甚至可能比德国装甲巡洋舰的口径还大。德军滩头阵地上疾风


状态提示:一二二 中德冲突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