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赤色黎明>112 先手(一)

巨大的阴影在克拉地峡的山区缓缓的移动着。中国并没有驱逐克拉地峡的中国“租界地”当地的暹罗百姓,山区的暹罗人看着天空中的庞然大物缓缓移动,比较虔诚的佛教徒们都忍不住跪地膜拜。能在天上飞行的庞然大物,对于佛教徒来说无疑是值得顶礼的对象。

与庞大的飞艇相比,下面吊装的控制装置以及运载的军舰主体就显得很不起眼。然而这才是中国动用这样大家伙的真正目的。中国人就如同历史上奥斯曼土耳其攻打君士坦丁堡一样,把一支“舰队”通过非海路运输从一个大洋运去了另一个大洋。

克拉运河一部分相对容易挖掘的部分已经完工,通过两端之间的直线距离已经缩短到了不到十公里。山区施工虽然困难,取下来的石头倒是可以与特种混凝土一起浇筑成坚固的运河河堤,倒是节省了不少运输的气力。

在印度洋那边,用以拱卫克拉运河的中国印度洋舰队已经成立了三年。大型舰艇缺乏在克拉地峡附近可以驻扎的港口,小型舰艇则因为续航能力,以及英国人的极力阻挠,无法靠自己那点子续航能力抵达印度洋。克拉地峡的铁路正在加固扩建成重型铁路,重型铁路也不可能承载数百吨上千吨的军舰。中国一面在克拉地峡毗邻印度洋那边修建造船厂,把运过来的设备零件组装成军舰。一面引进一部分德国比较成熟的飞艇技术,自己把小型军舰从太平洋这边越过十几公里的距离从空中运抵印度洋。

现阶段的造船厂主要负责安装调试,这些军舰在运输的时候只运载一个空荡荡的主体,能拆卸下来的全部拆卸下来以减轻重量,运抵印度洋之后再进行安装调试。人民海军印度洋舰队已经拥有了包括潜艇在内的四十几艘小型军舰。这些吨位最大不超过 吨的军舰昭示着中国在印度洋的存在。

此时,原本还轮流上阵的巨型运载飞艇齐齐上阵,玩命的向印度洋运输着军舰。伴随飞艇的还有空中的机群,中国与英国之间的海战结束并没有太久。路基航空兵们大大的扩展了侦查范围,防备着英国海军的反扑。

在1939年1月29日中午十二点,一支包括三艘战列舰,三艘重型巡洋舰在内的英国舰队,先是耀武扬威的驱逐了距离克拉运河印度洋出口300多公里之外做水调查的数艘中**舰。在1月30日上午9点的时候逼近了中国印度洋舰队的锚地。

这几年英国舰队前来示威是家常便饭,只是以前最大吨位的不过是重型巡洋舰。人民海军印度洋舰队旗舰舟山号也不过是一艘排水量 吨的普通护卫舰,人民党定型的驱逐舰已经是3500吨的家伙,与这普通护卫舰相比,人民海军印度洋舰队的旗舰也不过是个小家伙而已。

舰艇虽然小,却不等于人民海军有任何畏惧。无论是克拉地峡的机场,或者是柬埔寨的机场,都可以直接起降包括四发重型轰炸机在内的多种战斗机,鱼雷攻击机更是上规模。在诸多演练中,这些飞机足以解决英国的任何舰队。

与以往一样,人民海军印度洋舰队的分舰队立刻启程前去“驱逐”英国舰队,空军也开始起飞。做好了战斗准备。至于水下的近海潜艇部队更是紧急出动,这些近海潜艇才是真正的杀手锏,理论上六艘近海潜艇处于包围状态下,足以击沉任何一艘英国战列舰。

以往的英国舰队基本玩弄“冲浪”模式,就是利用自己船体巨大的优势,用航行中船体制造的海浪冲击中**舰。双方军舰的吨位相差太多,中国海军的军舰在英国巨大军舰制造的巨大浪花中颠簸不以,也算是英国方面对中国海军的“打击”。

每次中**舰的官兵都被巨大的海浪打的浑身透湿,在望远镜中都能看到英国海军那得意的大笑。直到中国的空军机群把英国舰队作为假想敌,经过一番全面战术演练之后,英国舰队才会选择离开。无论是英国还是中国,都满足了各自的需求。

皇家海军自然认为随便开几炮就能干翻中国那些“小舢板”,至于天空中嗡嗡乱叫的“苍蝇”,皇家海军的高射炮手们也进行了无数次包括实弹装填在内的不发射弹药的演练。

至于中国这边,海军的水面舰队固然感到憋屈,水下的潜艇部队却是积累了不少新的经验,中国空军更是反复演练着各种模拟战术。

常在河边走,岂能不湿鞋?双方真枪实弹的进入威逼阶段,擦枪走火就变成了一种必然发生的事情。由于英国派遣了规模庞大的舰队,中国方面也是颇为紧张的。结果克拉军区司令兼人民海军印度洋舰队司令员朱姚同志下令,空军全部以超低空飞行。

这种威慑很实在,当英国海军看到装载炸弹与鱼雷的飞机,几乎是贴着英国战列舰的桅杆飞过上空,炸弹与鱼雷用肉眼都能够清晰可辨的看清楚的时候,这等心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面对着仿佛永不停歇的呼啸而过的中国飞机,英国高射炮手们腰套着高射机枪后部的机枪套,如同陀螺般在转个不停。

要知道双方都是上了实弹,英国方面其实也满担心中国空军突然对英国舰队发动攻击。机枪手转的头晕眼花,加上心中恐惧与愤怒在呼啸而来的中国飞机的贴近飞行中逐渐湮没了神志。到了下午14点22分,英国一艘驱逐舰上的机枪手居然开始射击了。

子弹击中了中国飞机,但是很明显,一个恐慌下的机枪手并不能有什么特别的准头,一架中国空军的飞机


状态提示:112 先手(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