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火烧易京
从198年(建安三年)冬天开始,袁绍派出精锐部队,一波接一波加强了进攻。
首先他集中优势兵力,扫荡易京附近的外围部队。公孙军的营寨,一个接一个被拔除,而且都是在孤立无援的状态下被攻克的。
那么公孙瓒为什么不派别军救助?原来公孙瓒的思路与众不同,他的命令是:
无论是谁被围,一律不派兵援救!因为如果救一将,则其他将都有依靠外援之心,不肯尽心实战了。
这种荒谬的作战方略,无疑是自寻死路!守卫各个营寨的将领,见敌我力量众寡悬殊,独木难支,下场必然可悲,于是,不是逃走就是投降。
外围就这样逐渐被清扫一空,易京成了汪洋中的一座孤岛。
各楼楼主(即守将),与部下人心惶惶,士气日益低落。公孙瓒有些慌了,派遣儿子公孙续出城,向黑山军求救。
袁绍亲临前线,观察战况。袁军像潮水般的涌上去,可在高楼的墙垣上,退潮般的倒转回来。好不容易填平一段深沟,仰攻耸入半空的高楼,却是异常吃力。
幽州军倚恃众多的碉楼,楼楼相通,沟壑相连,在楼顶往下放箭,轻松容易,又便于瞄准,袁军上射,却无大的杀伤力。因此攻了多日,袁军损失惨重,进展颇小。
袁绍眼看一个个士卒倒在血泊中,心急如焚。沮授在旁献策道:
“如此攻法,我军徒损无益。我有一计:可建造许多木质的梯台,以高对高,用弓弩掩护地面部队进攻。如此上下结合,幽州军就无优势了。”
袁绍眼睛一亮,
“对,上下夹攻!我再给他来个地道掘进,上中下三方立体进攻,看他公孙老儿还能坚持多久?……”
于是易京楼前,展开了惊心动魄的立体攻坚战。
最上一层,袁军制作的数百架数丈高的战车推近前沿,每车数十个士兵躲在挡板后,与高楼上的幽州军对射,使其穷于对付,不能腾出手射击下面的袁军。
地面上,一群群袁兵扛着云梯,攀爬登高,呐喊冲锋。而真正的杀手锏却在地下,袁军从沟壑中开掘地道,一步步逼近高楼所在的土丘。
幽州军费时费力挖出的深沟,反而成了袁绍地下作业部队的良好掩体。他们不怕箭矢,所以进度大增,轮班作业多日,渐渐掘进到了各座高楼的楼基,而掘出的泥土,正好填在护楼沟里,为日后袁军冲锋,创造了条件。
一条接一条地道顺利完工了,袁军边挖边用粗大的木柱,撑在地洞地基上。估计挖得差不多,剩不了多少积土了,就放火焚烧木柱。
看到楼底冒出了浓烟,幽州军将士终于明白,自己已经置身于被火焚烧的大棺材里了,一个个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却无处可逃!
猛然间轰隆一声,一座高楼率先倒塌了!像被引发的地震一般,一座接一座,宝塔般高耸的碉楼坍塌下来,“轰隆……”“哗啦……”,巨声不断,烟尘弥漫,火焰冲天,哭叫声、呻吟声、詈骂声响成一片。接着响起的是袁军将士的笑语、喝彩和欢呼声。
中央高楼的公孙瓒居高临下,看得格外分明,眼巴巴看着一座座碉楼轰然倒塌,他的心脏也被一块块崩坏!隆冬季节,竟然出了一身冷汗。
一阵雌声粥粥的传令声中,夹杂着他天生的大嗓门,垓心地带尚存的各位楼主,听到命令,深恐下一个覆灭的轮到自己,鼓起余勇,互相掩护着,用交叉的箭网,封锁了袁军继续进攻的道路。
薄暮临近,乱云低垂,灰蒙蒙的苍穹下,北风呼啸着,将纷纷飘落的雪花,吹得团团飞舞。也许是老天看不下去这场人间的惨剧,用无所不能的神通,暂时中止了这场剧斗。
袁军撤退了。
黑土地上,留下了白的雪,红的血,紊乱的刀枪旗帜和无数被火烧得惨不忍睹的尸体。
“天助我也!……”
公孙瓒大大舒了口气,急忙让婢妾们传令,让各楼楼主趁夜往高楼墙面上浇水,护楼沟里也倒上水。
天气骤变,温度剧降,第二天一早,狂风暴雪,劈头袭人,厚厚的白雪,已经将昨日牺牲的双方战士埋葬了。
守军心中暗喜,袁军却十分懊丧,因为一座座高楼外壳,都配上了冰雪的盔甲,沟垒的泥土也冻得坚硬无比。看来老天是有心要偏袒公孙瓒了。
倚仗老天的垂顾,公孙瓒战战兢兢的熬过了一个冬天。
然而天地终究无私,四时顺序而行,春天还是姗姗来了。
虽然依旧春寒料峭,但冰雪逐渐融化,泥土也不再是石块般坚硬。于是,袁绍军的新一轮进攻又开始了。
建安四年(199年)3月,袁军进攻的规模越来越大,频率越来越高,人数越来越多。
终于,易京的几座大门都被攻破,袁军踏着死尸和杂物,沿着填平的濠沟,从四面八方冲了进来,分隔包围,逐个进攻碉楼。易京岌岌可危,各个楼主各自为战,都有大难临头的预感。
公孙瓒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一种末日来临的悲哀,扼住了他的心。
他唯一的救星就是儿子公孙续去求援的黑山军,盼星星盼月亮,早也盼晚也盼,总不见踪影。
惶急之下,他草就一封告急信,措辞充满了惊恐、焦急、凄凉与企盼。
“从前我总以为临危丧乱,命在旦夕,只是后人形容而已,没想到今日为父亲自体验了……袁绍的进攻神出鬼没,云梯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