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既然已经是金丹,那么想好选哪门技艺修行了吗?”
“弟子还在考虑。”
“你慢慢回去想吧,拿着这个,自己想办法去,不要再来烦我了。”
说完,将苏越扔出辰漏观,丢给了他一块玉简。
苏越捡起一看,发现里面记载了陈天这些年关于阵法的种种知识、思考、推演,从基础的阵法布置,到正逆五行阵、星辰五行阵、天地烘炉阵这些他亲自推演出来的阵法,都在其中。
而其标题,就是《阵法篇》,结合这点来看,应该是《辰漏经》中关于阵法的知识了。
只是,他对这方面兴趣不大,实际上,他反倒对符篆的兴趣更大,这短时期,他也一直在观看这方面的典籍。
不过,有了《阵法篇》,解决他桃园的问题不难。
拿着这玉简,他回了桃园,与赵巧稚一起参悟这其中的知识。
很快,他们就有了思路,与在青岛的处置思路差不多,既然是寒气过剩,就需要中和、调和,自然需要聚集天光之火。
于是,这眼泉水这干脆布置了两个阵法,一个是天光聚火阵,一个是两仪阴阳阵。
另外,从别处引来一眼水脉,将天光聚火阵导入其中,生出一眼阳泉,与原先泉眼的寒泉比邻而居,成阴阳两仪之势。
二者互相交缠,如两条灵蛇,而桃园中的灵植,根据灵植属性,浇灌的有所偏重,但是再怎么还是以两种泉水浇灌,保持基本的平衡。
而在此之外,布下了星辰五行阵,接引阴阳五行七曜之力,补充桃园中的元气。
从此之后,每逢白日,则是太阳之气被接引而下,夜晚则是星辰和太阴星力浇灌,夜晚和白天极端差别。
秋初,本就是秋老虎肆掠的时候,但是接引太阳之气后,更加酷热,仿佛置身火狱之中。
而到了晚上,又有漫天星光被接引下来,特别是每月月圆前后,太阴星力大盛,被阴气冻得瑟瑟发抖,整的在桃园中学习的一众莺莺燕燕难受无比。
不过陈天安抚他们,这只是阵法初布置的效果,过了一段时期后,就会恢复原状,所接引的星力,会无声无息地归入到地脉之中。
花了几个月,他才重新将桃园之中的阵法布置好。
此时也到了秋季中旬之时,战争的脚步愈发近了。
明廷不但开始往两淮调集物资,而且开始了军队聚集,各个部分、各个军种几十万的军队朝这里聚集,到后来,蒙兀人都已经不能估计军队规模了,至少超过了20万大军,分布在两淮防线上,让蒙兀人不知道该怎么防御了。
蒙兀人那边也在拼命扩充军队,大肆封官许愿,从河南、山东、山西、河北、陕西、幽州等总管府拉出大批地方武装,准备与明廷在中原决战一场。
因为他们也敏锐地察觉到,明廷的武陵军不比金帐军稍弱,那么一般的精锐军队呢?如果蒙兀人本部骑兵胜不了明廷怎么办?
所以,他们的主意就是,让各地总管府调集军队,供汉军指挥,顶在第一线,蒙兀人的轻骑兵则环绕在外,伺机截断明廷的后路,而他们的重骑兵,则作为一槌定音的武器。
八月初一,明军分为三路,开始渡河北上,从西向东依次直指唐州、蔡州、邳州。
而这三地也是蒙兀人根据往年战争经验推演出的三大必攻城池,以史天泽为枢密副使、汉军都元帅、镇阳公,坐镇蔡州,指挥整个两淮防线防御战。
而忽必烈亲率大军,坐镇军汴梁,随时准备南下。
三路大军,黄芪亲自到两淮制置使府坐镇,而前锋,由两淮制置使李庭芝亲自统筹指挥,总共20万大军,向前推进。
李庭芝在前宋时期就是两淮制置使,与黄芪也是相熟的老人,宋廷投降后,也是黄芪亲自劝说他归顺当时的武陵府,现在的明廷的。
第一站是水军之战,这里是黄淮入海口,能行舟,蒙兀人为建立了水军,可是在明廷水军面前,不过三天就崩溃了,被堵在水寨之中,只能依托岸防防御,不敢出战,让水军可以从容地运送部队、物资过江。
原本李庭芝是要集中力量攻下蔡州城的,黄芪却告诉他:“庭芝,你有所侧重可以,但是,最主要的目的却是吸引蒙兀人的注意力,将他们的力量往河南调,因此,不能全部集中。”
“我们需要从三线进攻,让蒙兀人将力量投入到整个两淮战线上,至于后路,你不用担心,明天,武陵军就会渡河,为你遮蔽后路,确保你后路无虞。”
“至于功劳,只要能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就算成功,如果能攻下蔡州,那就是大功一件,放手去干吧。”
领了如此命令,李庭芝哪里不明白,明廷从两淮开始进军,只是一个烟幕,真正的方向,很可能是襄樊或者甚至从巴蜀直出关中。
但是黄芪的命令也很清楚,如果自己做得好,那么,假的也能是真的,到时,另外的地方就是奇兵。
对于这个任务,他还是非常有信心的,明廷训练的军队不像宋廷,纪律、战斗意志、物资供应都只能算一般般,他们供应应有尽有,同时,纪律也是极为严苛。
尤其是其中的基层将领,从什长起就是由武陵府人担任,他们基本上都受过教育,会识字,懂条令,配合默契,在李庭芝看来,就是最精锐的军队,也不及这些军官。
如果将他们单独组成军队,而自己麾下原先那些军队只是充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