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三国之逆贼兴汉>第200章高科技寻路法

第200章 高科技寻路法

传令兵传告诸营:“停止安营,全军疾行!”

曹操命令刚刚下达,郭嘉就提出意见:“这些日子早晚都起浓雾,若是急于进军,迷失了方向,岂不是欲速则不达?”

曹操的回答很具有领导艺术:“既然是晚上赶路,有雾没雾还有什么不一样么?”随后他又命人传告诸营:“所有人两两成行,前后左右全部用绳带串联腰部,避免掉队。”

于是,曹军几万人就像人体蜈蚣一样,连成长龙,开始行军。

老人们常说“雾不散就是雨”.

冷不防的,天空打起一记响雷,连大地也跟着震动,豆大的雨滴霹雳啪啦的落下来。

半个时辰前的浓密大雾彷佛梦幻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转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雨水强势侵占这块大地,地面上开始形成无数条细细的水流。

曹操显然对气象知识了解得太少了些,执意行军的结果,就只能是什么也不能做,只能弯曲着身子慢慢往前走。

现在来不及搭帐篷,根本找不到任何可以遮雨的工具,才一下子工夫,全身就已经湿透了。 好不容易他才找到一个略有高度且稳固的地方歇脚。

他还在心中暗忖着,这应当只是一场阵雨吧!

哪知事实正好与期待相反,周围的温度急速降低,哗啦哗啦的大雨仍然没有半点停歇的迹象。

由于雨声太大,郭嘉只能大声嚷嚷:“主公,眼下还是快寻地方避雨吧!”

曹操回了一句:“我正在找!”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一直等到天色慢慢亮起来,雨势才越来越小。

曹操觉得头部发热,而且有些昏昏沉沉。

他只能确定身体发寒,体力消耗过度,很有可能罹患感冒,而且还发着高烧。另外,从肺部发出痛苦的气喘这点来看,感冒可能转成肺炎。

这时天色已经大亮,雨也停了,但是曹操却没有力气移动身体。他的身体有一半都浸泡在泥水中,只能像虾子一样卷起身体,然后往没有积水的地方移动。

几万曹军和他一样,都十分虚弱。

现在他们最需要的是阳光,经过阳光的照射,就可以将浸湿的衣服和身体晒干。

此刻数万军士一个个都光着膀子,露着健硕的胸肌和腹肌,场面非常哲学。

曹操叫人赶紧想办法生火取暖,并且做饭,以免大军被感冒拖延了进程。

连续几天都是大雾天,唯独这一日雾气很快散去,整整一个白天,都是太阳朗照。

沐浴在和暖的阳光下,昨夜的湿寒尽扫而空。

大家欢呼雀跃,晒干衣服,生火做饭,

曹操本人同样很高兴,不过他没有得意忘形以至于忘记自己作为主帅的责任。

而且很快,就有人跑过来汇报:“附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不知道究竟到了哪里。”

曹操一听就傻了眼,昨晚郭嘉所说的“若是急于进军,迷失了方向,岂不是欲速则不达”竟然成了真。

大军迷途,险象环生,这可不是好兆头。现在的阳光普照,或许是运气的回光返照,而噩运才刚刚开始?

刚想到这里,云团就飘过头顶,将太阳挡住,周遭的空气都瞬间寒冷了下来。

曹操打了个寒颤,随即命左右:“速速去寻找本地向导,为我军指引方向。”

各营都立刻派腿脚快的人出去,四处寻找,看看能不能找到几个本地人。

他们找了很久,还真找着几个正在山上砍柴的樵夫,并把人带到了曹操面前。

曹操就问那几个樵夫:“这里是什么所在,距离彭城又有多远?”

其中一名樵夫答道:“此地赵王山,在彭城东北,距离大约七十里。”

果然,他们向左偏离了预定的方向,至于为什么会偏离这么远,是有道理的。

因为昨天晚上是大雾弥漫,伸手不见五指都算小意思了,几乎就是在摸瞎走路。

在这种情况下赶路,就好像在沙漠里行进一样,即便原本走的是直线,也会慢慢偏离方向。

也许有人会问:不是还有指南车吗?

抱歉,指南车已经失传了。

尽管最早在《古矿录》记载,战国时期的河北磁山(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山)一带,就出现了早期指南工具司南,但是后来在整个汉代地质层中,都没有发掘出司南实物。

尽管据说张衡也制作了司南车,但的确没有实物。因此司南极有可能是在战乱当中失传了。

而更有力的证据就是史书记载:“钧为给事中,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於朝,言及指南车,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

上文中的“钧”就是那位结巴马钧。马钧在任给事中期间,在朝中与高堂隆、秦朗争论,谈到指南车,高堂隆、秦朗都认为指南车是不存在的,记载都是假的——

这很像现在某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最厉害的甚至认为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都是虚构的。

对于这种人,唯一说服他们的办法,就是把实物甩在他的脸上(资料还不行,因为他会说你的资料都是假的)。

于是马钧就把指南车复原,甩在了他们脸上:

於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诏钧作之,而指南车成。

这已经是魏明帝时期了。

按照史实的时间线,指南车至少要在三十年后才能出现。

那么在这之前,这么多军阀、这么多部队打仗,靠什么辨明方向呢?


状态提示:第200章高科技寻路法--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