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谁迎皇帝谁倒霉
话说董承得知吕布等将在酒肆中不满的言语,当即动起了对付周易的心思。
次日他借着国舅(丈)身份,与太尉杨彪、太仆韩融进入后宫,面见天子,说周易谋反。
刘协并不是傻子,说:“周易忠心朝廷,怎么会谋反呢?”
董承说:“周易早年龙山为寇,本就是反贼,素怀贰心,如今他将陛下困于洛阳,命甲士日夜监视,一有风吹草动,就要阴谋对付。他还手握重兵,不将军权交予朝廷,拥兵自重,与当年董卓何异?他时时刻刻威胁陛下安慰,不反则已,一反则陛下如何自处?”
刘协思而不答。
董承又说:“其实周易一直都对陛下大为不敬。当初从河东奉迎圣驾,居然只用了四匹杂色驽马而不用白马,一不敬也;后将陛下置于新城堡垒,而不修缮旧城皇宫,二不敬也;近日不准陛下扩建皇宫,以彰天子威仪。此等不忠不敬的小人,陛下当早图之。”
刘协沉思良久,
他终究是年轻人,气盛。结合实际——当前的实际,而不是当初逃出长安,四处流浪的实际——来琢磨董承的话,那真叫个忍一时越想越气,退一步越想越亏。最后一甩袖子,说:“国舅可有主意?”
董承这才说道:“臣听下人密报,说是周易的部曲对朝廷,尤其是陛下相当不满。其中吕布更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了‘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这句话。陛下,你可知吕布昔日对何人说过这样的话?”
刘协微微摇头。
董承故意悄声,像是描述很可怕的故事一样,说:“昔日他曾面对李肃、王允之时,说出此话;而后便分别杀死了丁原、董卓……”
刘协听罢,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说:“他竟敢——”
话未说完,旁边韩融赶紧打断,道:“臣以为,吕布诛董卓护朝廷,封温侯之爵,焉有谋逆之理?更不用说他曾坚守长安八日,与逆臣郭汜单骑挑战,置身家性命于不顾。他为人轻狡反复,难称忠肝义胆,但也绝不敢背叛汉室。依臣看,关键还是在周易身上。”
刘协一听你好像有主意似的,便问:“太仆可有计策?”
韩融先不提计策,而是不慌不忙地说道:“臣观周易此人,刻薄而寡恩,重利而轻情义。上个月他乘热气球试飞,众目睽睽之下,竟然使自己的夫人哭泣而不加以安慰……”
“等会儿,”董承像是开启了八卦天赋一样,问:“韩太仆是如何知道的?我记得那日围观百姓都被军士阻隔在距离气球吊篮几十步开外,周易等人在聊什么,其他人也不知道啊。”
韩融得意地笑笑,说:“实不相瞒,是侍中钟繇告诉我的。”
董承一听:“可是与周易三人一同乘热气球升天的钟繇?”
“不错,”韩融道,“钟繇还告诉我,说周易此人学识渊博,绝不像是二十三岁的年轻人。他仰知天文,俯察地理,中晓人和;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等会儿,”董承又叫止了他:“你怎么倒夸上了?”
韩融说:“非是我要夸奖周易,只因为事实如此。我的意思是,周易有如此才华,同时城府极深。这样的人难道不可怕吗?”
董承、刘协都赞同点头。
但韩融话锋一转:“不过再厉害的人,终究也是一个人,如果没有部下的协助,又怎能做得了大事?”
刘协听出他总算要进入正题了,便问:“太仆是要对他的部曲做什么吗?”
韩融道:“周军将领,若尽除之,有昔日文和乱武的教训在,断不可为。”
提到旧事,当年王允想要杀光所有西凉军武将,才引得李、郭二人攻入长安,后又有长安三大佬一说。
其实董承原本也在王允的黑名单上,韩融这么一说,倒惹起了他对周军武将的共情心。他便也赞同韩融的意见。
韩融继续说:“而国舅说下人听到吕布等将借酒浇愁一事,可见周军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如此一来,我们不妨分化瓦解。能拉拢的拉拢,不能拉拢的,则用拉拢过来的打压。”
“主意是不错,”刘协说,“但如何实施呢?”
韩融提议:“不妨加封周易为大将军,给予开府权力。”
董承听了直摇头:“韩太仆出的什么馊主意?明明担心他的权力太大,却还要加封,甚至允许他开幕府?”
韩融淡淡一笑,摇摇头道:“非也、非也。陛下、国舅,请听下官解释。将军开府,必定要征召幕僚,谁入府、谁不入府,一看便知。”
说白了,开府就能看出,周军将领,哪些是忠于汉室、而哪些是只忠于周易的。
开府并不是加大周易的权力,反而是减弱了他在朝廷中的影响。
而且从经验的角度上来讲,开府约等于准备去天府——
不信就看看长安三大佬的结局。
反正凭董承的脑子,肯定想不出这种主意的。
总结下来,就是不管谁奉迎天子,最终都会被朝廷认为是头号敌人。历史上是曹操,现在是周易。
即使是换成袁绍、公孙瓒抑或是刘表,甚至是刘宠、刘备,结局都是相同的,不会有任何变化。
因为利益冲突是切实存在的,不同集团间的矛盾,只有靠斗争才能消弭——以一方落败的姓氏。
所以在数日之后,朝堂之上,周易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