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伐清>第六十二节 蠢动下
他们,保证邓相回来之前没有人敢有什么异动!”

在九江的时候,周培公极力说服张朝让步,但是对方若是固执己见那周培公也没有办法。他的剿邓总理衙门在整条长江上都有生意,虽然督抚们一般会买周培公的面子,但若真是撕破脸起了冲突,对周培公也没好处。就算周培公能强压张朝向蒋国柱低头,那以后怀恨在心的张朝就很可能给周培公暗中捣乱,一样能给他带来很大的损失。

而蒋国柱比张朝的实力还要强一些,周培公需要两江总督衙门配合他的地方更多。现在蒋国柱把脸孔扳了起来,周培公也只好苦笑着点点头,表示他会保持中立,并暗中提供情报给南京。

从两江总督衙门离开后,梁化凤从后面追上了周培公:“周布政使,总督大人要末将……”

“不敢当。”周培公急忙拱手谦逊道:“下官怎么敢在梁提督面前托大,再说梁提督也是总督大人的亲翁吧?我们说起来也是亲戚哩。”

两人客气了一番,最后以兄弟相称。梁化凤告诉周培公,蒋国柱希望由他带周培公去检阅一下两江的部队,让他明白江南和江西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周培公闻言又苦笑了几声,不过他也不推辞,跟着梁化凤一同前往军营。

视察过江南的精兵后,周培公脸上仍然满是忧色,见状梁化凤小心地问道:“以周老弟之见,这江西好不好打?”

“梁大哥带兵的日子可比小弟多多了,不知梁大哥以为如何呢?”周培公反问道。

“唔。”梁化凤捻须良久,缓缓说道:“自从听说江南和江西要打仗后,我们这里的股票也跌了,不过跌的可比江西那边要少多了,这说明还是看好我们的人要多吧?”

“梁大哥见微知著,”周培公竖起大拇指,称赞道:“这可比光听手下自吹自擂要强多了。”

“不过梁大哥有没有想过,这天下的规矩变了,现在和以往的乱世完全不同了。”周培公话题一转,指出这根本不是江南和江西的单挑:“自从邓提督横空出世,规矩就全然不同了。而小弟为何能飞黄腾达,现在一肩挑着十二省布政使?就是因为小弟最懂邓提督的规矩。”

“老弟言之有理。”梁化凤轻轻点头。要是以往的那种乱世就好了,他会有大把浑水摸鱼的机会,军人的地位也会高得多。虽然现在这种规矩让梁化凤感到失落,但他不能不承认周培公说得对。

“咱们的老亲翁啊,唉!虽然邓提督出海了,这套规矩可没有变回去,规矩还在呢。”周培公又是一阵长吁短叹。如果按照邓名的战略一步步走下去,周培公确信能为自己和家族赢得一份丰厚的回报,所以他不希望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那会让周培公的面前又一次充满变数——周培公不是吴三桂,也不是尚可喜,他对战场拼杀不是很有信心,也对自己获得的东西相当满意了,并不想追求太多。

……

而此时在桂林,平西王吴三桂确实正如周培公猜想的那样,全神贯注地盯着两江的局势发展。

nbsp;“李定国那里回信了,他说只要王爷肯反正,他愿意代王爷向邓名说明。”夏国相把李定国的回信读给吴三桂听。吴三桂和李定国已经对峙十年了,但谁也奈何不了谁。因此李定国多次向邓名提出,要求同意吴三桂反正,与云南明军兵合一处展开北伐。

但邓名对吴三桂的提防之心极重,虽然管不到贵州、广西,但邓名开出的条件,却一再要求吴三桂在反正后必须把一驶给李定国,而且不得自行扩张地盘——只要在边上旁观就可以了。吴三桂多次向李定国抗议邓名这种**裸的不信任,表示他很没有安全感,看不到明军善待他和他麾下将士的诚意。

经过几年的水磨工夫,李定国也渐渐感觉邓名对吴三桂似乎是太苛刻了,而且十年过去了,李定国感到自己最好的年华都和吴三桂无休无止地耗在云贵这旮旯了。因此在这封信里就主动提出,只要吴三桂肯公开反正,尽心尽力地协助滇军北伐,那李定国保证他的前途和安全,一定说服邓名放下成见。

“就看蒋国柱顺利不顺利了。”听完了李定国的信后,吴三桂微微一笑。和李定国对峙并非他所愿,但只要一天不除掉李定国,吴三桂就不敢把主要精力投向其他的方向,所以也只能陪着李定国耗下去。

邓名表现出的明显敌意让吴三桂很不安,总担心不能把藩国传给子孙。经过认真地研究后,吴三桂认为,必须要发动一场大战来扩充自己的领地——就算不能与邓名逐鹿天下,也要拥迫使邓名承认自己的地位和实力。时间明显地不利于吴三桂一边,怎么看吴三桂都要比邓名早死几十年,到时候他的子孙还不是任人宰割?

六年前,吴三桂抓会耍了一手,让北京和成都措手不及。他很清楚无论是清廷还是川西都不可能同意他进入湖南,所以吴三桂从一开始就没动过湖南的念头。吴三桂只是放出去烟幕弹,欺骗北京、成都以及天下人。不出吴三桂所料,张长庚从明、清两边的渠道先后得到了吴三桂要打他的情报,然后就开始配合吴三桂表演,帮助吴三桂蒙住了贪婪的孙延龄——孙延龄竟然愚蠢到视吴三桂为同盟,不但放下戒心,还上蹿下跳地鼓吹讨伐张长庚,协助吴三桂吸引走了北京和成都的大部分仇恨。

和在山海关时一样,吴三桂对自己手中的实力能获取到什么战果有非常清


状态提示:第六十二节 蠢动下--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