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神界,渺渺仙庭,高不知几万里的重楼叠翠之上,七尊仪态威严的圣像并排而列。
中间一尊圣像宽袍大袖,衣袂飘飘,正是儒门至圣——文圣。
书、诗、经,赋、策、数,六位亚圣圣像分列两侧,同文圣圣像一起,面向日出之地,共同瞩目无尽极远之处。
山是七圣山,圣像却非七圣本尊,而是他们在特殊时刻显现在七圣山上共议大事的投影,平时并无圣像显现。
万年以来,七圣圣像只显现过寥寥几次,最近的两次是千年前儒门与道门决死之时,以及百年前儒门与佛门对峙,死战即将爆发之时。
“文圣相召,所为何事?”
率先开口的是数圣。
七圣中六位亚圣都是极于一道,偶尔开悟,然后肉身成圣。
成圣之后,六位亚圣除了本职之外,全都是继续醉心于已道,极少因为外事分心。
相对来说,书圣成圣时间最短,千年来更是痴心书道,连世俗家国全都忘于物外。
和书圣相比,数圣更是决绝,只是不停推演数道,连开口都极少。
今次主动开口,实是不愿耽搁时间。
文圣圣像背手迎风而立,默然不语。
诗圣幽幽道:“所为《劝学诗》一事。”
另外五位亚圣凝神默算,很快得知前因后果。
经圣摇头,道:“或许精妙,却不足以兴师动众,召集我等至此。”
四位亚圣点头附和。
文圣幽幽开口,问道:“我想问诸位一个问题,为何我儒门传承万年,近千年来却每况愈下?”
赋圣答道:“我儒门承担外抗魔门重担,无数场死战之后,人才凋零,自然要衰落。”
策圣答道:“时代变化,道门和佛门更能顺应民意,争夺了我儒门发展的基础,因此衰落。”
经圣答道:“我儒门内部派系倾轧,内耗太多,失了体统,不能团结对外,所以衰落。”
书圣答道:“我儒门传承万年,尾大不掉,固步自封,必然衰落。”
数圣回答的极其简略,“儒门必须改变。”
诗圣道:“改变从书法一道开始,在诗词一道见效。”
书圣摇头,道:“不可。”
既已成圣,便能看透世间真理,所言所行无不切中实际,绝无半点遗漏。
但是看透归看透,其中利益牵杂,事关诸圣根本,实行极难,哪怕是诸位亚圣也一样。
以书圣为例。
虽是成圣最晚,却因占据举制入门一关,信众极多,所以神力也极是强大,就连文圣也要对他礼让三分。
文圣想要改变儒门的心思众位亚圣无不心知肚明,诗圣所提出的从书法一道开始,便是迎合文圣心思。
书圣自已也明白必须改变,也必须从书法一道开始。
但是如果削弱书法一道在举制中所占地位,必然会削弱他的神力,他无论如何不会答应。
数次改变提议就是卡在书圣这里。
不出意外的话,这次也是一样。
“今次不同,”诗圣语气极是自信,“有《劝学诗》在,不会对你造成负面影响。如果不抓住这次机会,儒门与你书圣一系玉石俱焚。”
书圣默默不语,其余诸圣神色各异。
诗圣侃侃而谈,“万年以来,儒门崖岸自高,脱离民众,逐步成为门阀世族把持财富的权柄。
虽然门阀世族中也不缺顶尖人才,却和更为广大的民众无法相提并论。
同时,因为门阀子弟天生就可以通过儒门晋身,导致他们毫无进取之心,不肯为之付出努力,所获得的成就,以及对儒门的贡献也远远低于预期。
另一方面,民众之中寒门子弟没有资源,极难得到晋身机会。
只是每次童试100两银子的报考费用,就已经把绝大多数寒门子弟隔绝在儒门以外。
道门和佛门趁虚而入,把寒门子弟中的优秀人才抢夺一空。
两方交击的情况之下,我们儒门每况愈下也就是自然的事情。
这些大家都非常明白,也清楚我们应该如何改变,但因为某些原因,我们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改变,我们需要等待一个契机。
现在,这个契机来了。”
诗圣的声音越来越大,情绪也越来越是激昂。
“我们所等待的这个契机,就是《劝学诗》。
第一句——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这句是不是够简单,够直白?
直接拿良田和米粟来诱惑那些寒门子弟?
我们再看第二句、第三句——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这两句通俗易懂,房子、车子,谁不喜欢?
第四句更是粗暴——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直接告诉你,想要贤妻。
最后一句——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这一句总结点题,归根结底还是劝说那些寒门子弟读书。
为什么我会把《劝学诗》拿出来,并且把它说成是我们儒门改变的契机呢?
就是因为它的简单、直白、粗暴、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完全没有任何花样,就是劝说寒门子弟读书拜我们儒门,而不是进枯燥的道门和禁欲的佛门。
只要我们能把这首诗宣扬出去,那些原本会拜入道门或者佛门的寒门子弟,至少会有八成以上转入我们儒门。
然后,我们再在儒门内部进行一些改变,比如取消高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