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右边,则用彩钢捍了一间“铁皮屋”。不仅仅是钢架之上盖了铁皮顶,就连其余两面,都用铁皮围了起来。
临村道那一面墙,就装了之前见过的“卷帘门”。
还有一面,围起了围墙。
如此,就成了一个简陋的车库。
估计“车库”不盖成钢筋水泥房,是出于长远的考虑。
以后儿子们长大了,还需要预留一些地皮来盖新房,才好娶媳妇(现在盖成火砖混凝土房,以后推.倒了可惜。铁皮屋可以随时拆下来,腾空地儿。拆下的铁皮还能用)。
中间这个院子,已经铺好水泥。铁皮屋内也作了硬化。
院子右侧,挨着“铁皮屋”的地儿上,种了两株3到4米高的龙眼树。
院子正中,盖了两间柴火房。
农村经常要烧大灶的,所以没有柴火房,是特别不方便。
基本在农村,就没有哪一家不盖柴火房。
梁腾也是出身农村,对这乡土气息极重的建筑格局,备感亲切。
梁腾有点羡慕燕千羽啊,居然家里有这么大的地儿盖宅子和院子。
他家就只得一块130平的宅基地。
宅基地前,剩下的地大约也只有30平左右了。另外想围个院子,30平的地感觉有点小,又花了钱,把临近人家的几间破泥屋买了下来。
那几间破泥屋面积加一块有70多平。加上之前盖房剩余的30多平,就可以围一个上百平的大院子了。
梁腾家想围个院子都如此大费周章,看到燕千羽家的地不要钱似的,圈地这么多。不羡慕才怪。
梁腾一边打量着燕千羽她家的格局,一边说:“你家真幸运。可以在这乡道边有自己的田地。把院子和房子盖起来,就算罚点钱也值了啊。这么大的一栋宅院。”
燕千羽本来还有点担忧,梁老板和吴大小姐都是亿万身家的有钱人,会不会来到她这寒碜的家里看不起啊?
听了梁腾的话,她一颗心才放了下来。
燕千羽也难得介绍了一下家里这500平的来历:“不是啊。其实咱家一直很穷。我家的田也不在乡道边上。那两亩多的地,缩在离这儿几百米里面,挨近‘祠堂’的几间破泥屋后边。田在那边,没有路可以开车进去。而家里人口实在太多了,我底下有四个弟弟,上边有一个姐姐,两个哥哥……这种情况下,以前都是挤在祠堂边那几间破屋里。仅仅几间破屋,哪里够住?”
“到了我十岁那年,父母决定要找些出入方便的地儿盖新房了。当时首先想到的,是我叔叔家,有一块挨近路边的水田。我妈妈便想请叔叔便宜些把那田卖给咱家建房子。”
“结果叔叔家没有同意。他家比我们家更穷十倍,但他家也有两个儿子,都没有房子住,怎么舍得便宜把沿乡道的田地卖给我们呢?在很现实的利益面前,亲兄弟又算个什么呢?”
“他家不愿意卖掉沿乡道的地儿,因为我妈妈那时候也没什么钱,最多可以拿出两万块钱给他。而他家的那地儿大约有三百多平米。在农村,7千到1万块钱,买个一百平米,基本上也就是这个价格了。我妈妈就是想按照7000块一百平的价格买叔叔家的地儿。”
“但村里做泥水活儿的叔公,也看中了那300多平的田地。叔公当泥水工头的嘛,有点闲钱,儿子又多,所以想多要点地。叔公看到我叔叔家还住在泥屋里,就说可以在泥屋的原址帮盖一层的钢筋混凝土火砖房。从打大石头的地基,盖到一层楼的主体(按照120平的4房1厅1卫1厨的规格来建),人工和材料钱,都由叔公负责。叔叔家只需要把沿乡道的300多平田地赠予他家。当成盖房子的交换。”
“叔叔得了对方开出的这交换条件,回去跟他两个儿子商量。全家几口人都没能耐自己挣钱盖新居,又厌烦透了一家人挤在两间狭窄的破泥屋。从一开始,心里就倾向于拿田地换个新房子。哪怕只有一层,还是毛胚。”
“叔叔一家,还专门去打听了如今盖房子主体的造价。用大石打地基,120平的地基,打好需要1万块。盖主体每平的造价,也就是人工加材料费大约是250块。这120平的房子,盖好主体需要花费3万块。连打地基的花费,一共是4万块……这就相当于用4万块钱来购买他家300平的田地!叔叔一家人都觉得值了,所以就把那些地儿兑给了叔公家了。”
“我家没有好地盖房子,爹妈又不愿意在几间旧泥屋那儿‘拆旧建新’。老一辈比较信风水,觉得在祠堂边上盖新房子,是不太吉利的事儿。会影响到两、三代人的财运和福运。”
“叔叔家不愿意卖好田地给我家,我妈妈还是守到了一个好时机。有一家戴姓屋主,家出了个大学生,急着凑钱供儿子读大学。他家沿着乡道有500平的田地。我妈得了消息,就去跟他谈判,愿意拿自家缩在几百米之外的一些田地跟他换田。我家那些田比较边远,不沿乡道,出入不方便,但胜在面积达到了1亩,666平方。”
“当时戴家人是真的急需用钱,加上也盖好了新居了,不像咱们家没房子住。另外,戴家的人都比较老实本份吧,从没想过在水田上盖房子。他家沿乡道的好田,在他们眼里如果不用来盖房,跟我家不沿乡道的田地也差不多。我们家愿意用近700平换他这500平,不算亏!另外,我妈妈还提出,戴家人如果愿意换田的话,还可以补偿戴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