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都市现代>小渔夫与他的鲶鱼分身>第155章渔港往事

一些事,余小乐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的比高威更清晰些。

可一些话,明知道是这样,却不能这么直接就说出来。

陪着高威参观了这条大型渔船,说真的这条船如果按照余小乐还是公子哥时的眼光来算。

真的很不错,能看出来制造这艘船的人真的很用心,而且这艘船的保养做的也很好。

整艘船有六十多米长,造型不太像国内的造船风格,如果不是船上各种设施能看出来,这就是一艘渔船的话。

在外表看,更像一条军舰一样。高耸的舰桥在渔船比较靠前的地方,超过一百八十度的观察空间,让在舰桥中的操作人员能够掌握到渔船每一部分情况。

虽然舰桥内的设备都有,但是高威却说了,这些设备基本上都过时了,而且大部分设备都不好使。

如果想让这艘船正常工作的话,这里的控制设备能保留的其实不多。

在这条渔船内部转了一圈下来,整体的情况也还不错,特别是船员的舱室和会客室,装修豪华的不像话。

从设计上能看出来,每两个船员就会有一个独立的空间,虽然不大。但是坐过游艇出游的余小乐知道,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即使游艇上,中低档次的套房也就不过如此了,而且在这船上还有三间独立的舱室,能看出来是高级船员的休息处,那空间摆设简直连游艇上高档套房都自叹不如。

能看出来这些地方装修时间已经很久了,装修的款式已经显得有点土气,可是扎实的用料使得这些装修除了旧一点以外,并没有任何的毛病。

转完卧室和舰桥,又大略的去了餐厅、机房、生产车间、冷库、机修房、工具间,可以说这艘渔船俨然就是一个集采集、生产、储藏为一体,并且能提供长时间海外作业的移动工厂。

如果将这个大家伙修好,并且能够运转起来的话,还真的有搞头。

但是高威介绍完舰桥卧室以后,再介绍其他工序的时候,也就主机没什么大毛病,剩下其他地方工作并不正常。

嗯!应该说,想要让它们正常的话,基本上得从新换上一遍。这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从新翻新才行。

说真的整艘船对余小乐的吸引力也很大,而且不管是小骨头和铁蛋看这艘船的眼神都一样,都是闪闪发亮的。

毕竟他们都是年轻人,虽然这艘船现在动不了,可是上到这艘船后就被这艘船的奇妙设计所吸引了。

也许现在有比这船更好的船,但是他们连比这差的都没看到过,所以也不知道什么好不好的在哪里,反正这个大家伙就充满了机械与设计之美。

它就像一个大玩具一样,处处都会引起年轻人的好奇心。

怎么说呢,单说这条船的话,高威的这次投资还不算失败。

但是前提是,这艘船能用得到。

参观了渔船,在渔船的客厅里众人坐下,高威才开始介绍买下这个渔港的始末。

有了这条渔船,余小乐也知道自家兄弟其实亏不了太多的情况下,也有心思听听高威说的话了。

买下这渔港也算是巧合吧,这渔港的前主人是个富三代。

人说富不过三代,从这家伙身上就能看出来,那是个典型的败家子。

这渔港已经荒废了接近十年,是那个败家子的爷爷建成的。

当时那家伙的爷爷是胶东有名的渔业大王,手上有十几艘捕鱼船。

就是码头上荒废的那种渔船,那种渔船虽说不大,但也是相对来说的,要知道这可是正规的海上捕鱼船。

每条船上的船员都是十多人的规模,长度比牛家沟那里那艘摆渡船都呀长上一半,那摆渡船可是连小轿车都能摆渡的,可想而知其实这种渔船并不小。

这样的船队,在当时算规模胶东这里最大的私人捕鱼船队了。

那时候的海洋生态环境还很好,遭到任何破坏。而且那时候打鱼的人都很规矩,虽然不知道什么叫可持续发展,但是都知道捕大留小网开一面的道理。

虽然水产的价值没有现在这么高,但是架不住量大,每次出海很容易就能满载而归。

所以,那些年这个老板赚了不少钱,国人有个习惯,别人赚到钱后都喜欢跟风。

在行情大好以后,捕鱼船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一点点的公用的海港容量就有点不够了。

虽然公用海港的规模一直在扩大,但是扩大的速度还赶不上渔船的增速。

到后来,整个海港上的渔船摆放的密密麻麻,这样拥挤的海港也造成,每次这个老板想带着船队出海打渔的时候都很麻烦,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浪费在出入港口上面。

这老板因为先人一步的关系,手里的资金也充足,就买了这个海湾的使用权,在这里建起来自己的私人渔港,只为停放自己的船队。

渔港建成以后,船队进出问题虽然解决了,可近海地带的渔业资源开始迅速萎缩,就造成了这个老板每年的收入开始大幅下降。

这也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这种情况在当时的各行各业中都有体现,那就是新加入各行各业的人不再坚持底线,盲目的投资使得很多人血本无归,而剩下的人又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将所有能化作金钱的东西赶尽杀绝。

在这种发展大环境下,那老板的这种大规模低技术含量的船队,就不适合了。

小打小闹的捕鱼,一年怎么也能赚个吃喝。

可是,像他这种大


状态提示:第155章渔港往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