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穿越重生>穿越1862>第三百九十四章 战地观察团

漳州战场。 只有三个海军陆战大队可做依靠的秦军,拿下厦门岛之后,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留一个大队留守厦门、金门,另外两个大队在焦文斌的指挥下就迅速攻克了海澄,然后兵锋直指漳州府城龙溪。但是随着楚军傅先宗部的快速压至。面对其部七个营,五千余人的兵力。焦文斌迅速放弃了进攻漳州府城的计划,收缩兵力固守海澄县。然后王德榜的部队也到漳州了。经过两年的充实,王德榜的定边军又有了不小的发展。其部从八个营头变成了十二个步营,一个炮营,一个骑兵营,总兵力超过一万两千人。算是楚军当中数一数二的大营头了。但他需要留下部分兵力守卫泉州,南下漳州的人马只有五个步兵营头,炮营一部分,外加一个六百多骑的骑兵营。傅先宗与王德榜会师后,楚军总兵力高达近万人。他们不强攻猛打,焦文斌自然不会自己去主动挑衅。要战,那也要等到台湾的后续部队赶到后再打。现在台湾运抵厦门的兵力,连一个营都不到,大部分兵力还在休整之中,焦文斌可不傻!所以,在马尾军港被困的期间里,漳州战事从开始时的激烈,慢慢也变成了静默战。直到现在,楚军态度骤然转变,大炮轰鸣,完全动了真格。焦文斌还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秦军没有怕打仗的。楚军要打那就打!处于守御态势的两个大队秦军,一边联系后方的部队准备进援,另一边也半点不避让的直顶楚军兵锋。石码镇。枪炮声已经不见响亮,滚滚的硝烟正随着海风飘散。秦军撤退了,楚军打开了直面海澄县城的道路。但王德榜、傅先宗两人,脸上不见一丝的高兴。“五百人呐!打一个小小的石码镇就折了咱们五百人。这要拼下海澄,……”傅先宗脸上泛着苦涩。一旁的王德榜也一脸的愁苦。因为楚军五百人牺牲换来的战果实在太微乎其微了。秦军整个战场留下的尸体只有二十二具,再加两个埋在了工事、房子下,被楚军扒出来的伤员。或许秦军还有一批伤员,还有一些战士的尸体被他们拉走了。可是看不见。没证据,你让傅先宗和王德榜如何能算进去?“崑亭【傅先宗字】,我等折损了五百精锐,战果则才区区二十四人。某从军二十余年,两军火器相当,未见如此伤亡悬殊者……”“左公命我两人克复海澄,还要再抓一批战俘……这。这谈何容易!”王德榜知道左宗棠好面子。所谓君辱臣死,作为楚军的干将。他也愿意效命给左宗棠挽回颜面。但石码镇这第一仗,真是把他的心肝给生生打裂了。楚军三十门钢炮,还有二十多门前装滑膛炮,火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兵力上的优势更不许要多说。可半天的时间厮杀,秦军主动后撤,以如此微小的代价让楚军付出了这般惨重的伤亡。傅先宗想到打海澄县城的苦处来,脸色也更加的难堪。“朗清兄,左公之命。不敢不从。只求左公早日消气,我等苦战,军士伤亡能让左公怜惜……”两个统带千军的大将都被石码镇这一战打的如此失魂落魄。那楚军底下的中低层军官和更底层的小兵,受到的震撼和痛苦就更甚了。宽宽的堑壕,水泽泥潭,密集的火力,那些钢筋水泥铸就的碉堡……除了铁丝网没有拿出来。也没暴露出足够的炮兵火力,秦军的阵地近乎顶得上原时空一战中的标准了。不过还好,楚军的下层官兵并不知道,顶头大佬们的态度骤变的原因是什么。如果知道了后,怕是士气会降落的更快。船政水师这个楚军将士心底里的‘镇海神针’,好好地待在马尾军港里。竟然也差点被秦军干掉。如果不是人家根本就没这个意思,似乎打着跟‘不可告人’的目的地哦,这点很容易判断嘛。就是左宗棠的‘找回脸面’,未尝也不是在给楚军洗掉嫌疑。那整个楚军多年来的骄傲就不复存在了。但是楚军该怎么向海澄县城逼近,还是要怎么逼近。不过石码镇一战后,秦军也改变了作战模式,不再只打阵地战了。而是改作阵地狙击与扰袭战相结合,前者的作用,更甚是在给后者做目标吸引用。俄国驻华公使馆武官涅维奇少校揉着酸痛发胀的眼睛走出了住处。太糟糕了,昨天夜里太糟糕了。枪声炮声响个不断,整夜里秦军都在不断地骚扰着楚军。这种骚扰是无耻的,却也是让人不得不打起精神去应付的。涅维奇很熟悉这种作战模式。当初刘暹在新疆打仗的时候,就很擅长用这种可耻的手段来消耗俄军的士气和精力。而且作为一名俄军的精英,涅维奇还能看出这种战术的跟深处——施展者战斗力或威慑力的不同,对于被骚扰方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如果把楚军换成俄军,对面的敌人是秦军以外的任何一支中国军队。俄军上下丝毫不惧怕他们,在俄军的眼中,中国军队除了勇悍以外并不善战。而悍勇并不意味着战斗力。所以中国军队的骚扰只会让俄军怒火冲天,虽然能消耗掉一些精力,但短期里却消磨不去军队的士气,更不会有害怕和恐惧。可是若对手换成是秦军,现在的欧美各国,可是没有一支军队敢说自己看不起秦军的战斗力。刚站到欧陆巅峰的德国人也不例外。不然他们的军事观察团就不会由一名中将亲自带队了,还来的那么多,那么快速!俄军士兵对当初在新疆大败自己的秦军会有一种警戒的心理。现在欧洲军队纵然认可了秦军的战斗力,可都谈不上害怕。而就是这种警戒心理,在秦军日以继夜的不停骚扰中,就会变得烦躁、暴怒,


状态提示:第三百九十四章 战地观察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