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 [求书想看的书几乎都有啊,比一般的站要稳定很多更新还快,全文字的没有广告。]与西北的冰封天地不同,海南依旧是温暖如春夏的美好。朱和英跟徐行一样是教育局长,他这个昌化的教育局长还只是一个县级,但是看朱和英出入之做派,四轮马车,前后办事员,这架子比酒泉的知府都要大。朱和英一点都不在意昌化的老县学,他的思想和徐行是两个极端,目光早就从县学转移到新学,甚至已经看向了本地适龄儿童的入学率,看向了本地贫民孩子的受教育水平。这将是未来教育系官员出政绩的两大法宝!今天他来到县学的学田视察,完全是走马观花,人坐在马车里能不下车是绝不会让两脚沾地。昌化县学的学田并没扩大,还是原先的五百亩。不过这五百亩田地已经不完全种粮食了。昌化作为海南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石禄铁矿的所在地,在这里居住的工人和劳动力,其密度就是琼州府城都无法相比。而且石禄港口的开辟也让昌化本地的发展有了无比的推进力。县学就在昌化老旧的县城里,学田在县城外,靠近石禄港口,用这样的好地种粮食,效益比不得种蔬菜瓜果的十分之一。所以,边看县学在学术、课程上还抱着前清时候的老一套,在学田利用上可是与时俱进。瓜果蔬菜,一年的收入比县里的拨款都要多出几倍。所以县学虽然不被朱和英重视,但自身经费和耗用上是充裕的。朱和英最后看了一眼学田北头那片院子,一间间的大瓦房,透亮的很。里面有晒场、有厕所、有牲口棚还有水井,一应生活设施不但应有尽有,而且布局的很是合理。使用之方便都是前清时候昌化之地不能想象的。里头住的是学田的佃户,一共有十几家。马车咕噜咕噜的往前走,路上遇到了一辆旧式马车。拉车的老马老的都要掉毛了,车上装着两个封着盖子的大木桶。远远得飘来一股说不清楚的气味。朱和英立刻捂住了鼻子,他知道那玩意儿是什么。……就在朱和英视察老县学的时候,他并不知道,一个英国人已经来到了昌化五所小学之一的石禄镇小学。艾布特来到远东已经有五个年头了,但他一直都呆在香港。他所在的洋行,每年最大的对华交易除了原先的鸦、片以外,就是把秦军生产的自行车、三轮车等运去南洋和更遥远的印度。他这次来海南,是因为他听说中国人在海南种植的橡胶成功了。这已经是海南橡胶园的第三个年头。橡胶树苗的成活率还在97以上,这当然是成功了。而如今的橡胶又是高档自行车、三轮车等必需品。艾布特所在的洋行在对华的鸦、片贸易被彻底断绝以后,车行贸易就成了洋行的一大支撑点,是必须要重视的。所以艾布特来到了海南,来到了昌化reads;。因为昌化的橡胶种植是整个海南第一位的。作为一个往昔的鸦、片贩子,艾布特对眼下的中国政府是万分反感的,他更不愿意接受中国如今的地位。英国人在阿富汗的形式十分的不妙,中英即将开启新一轮的谈判。艾布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几年前还是一群‘猪猡’的中国,现在竟有了跟英国人讨价还价,有了要英国也必须尊重其利益的资本。这是何等的讽刺啊!在参观种植园后回来的路上。艾布特路过了石禄镇的小学。这个镇子是非常在繁华的,以艾布特的眼光看,石禄镇街面的繁荣比之昌化县城都要胜过一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知识的传承和传播。艾布特走进了石禄镇小学。小学的校长见到一个洋人来参观,还非常高兴的派人给艾布特做引导。“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坐下!”艾布特来的很是时候,他完整的看到了小学上课的全过程。这个石禄镇小学只有四年的历史,所以他们只有四个年级段,最高年纪更是只有一个班二十多名学生。但他们是昌化这片古老土地融入新时代的种子,是海南未来的精英和骨干。简陋的白坯木,简陋的教师,讲台上的老师最大不超过三十岁。穿着蓝色的土布短装。新式小学的老师很少有穿汉服的,虽然他们家中肯定都会有汉服。但在平日上课时候。那绝对都是短装。班级里雅雀无声!这让艾布特对于这所小学有了第一个印象,纪律严格!这所学校里面没有女老师。班级里没有女学生。在中国,女老师就像女公务员,商场女职员,教育系统的女校一样稀少。中国正在改变,但一步迈不过两千年的束缚。中国需要时间。这所小学的教师象极了后世天朝不发达地区的乡村小学reads;。简陋的白色石灰墙面,木制的窗户,没有油漆的白坯课桌椅。连教室后面那块专门用来出黑板报的那块简陋的黑漆木板也那么的神似。艾布特还看到教室四面挂着画像和宣传语,那是中国的名言名句,但他不认得。他只能认识其中的几个中国字,根本连串不起来。当这一节下课后,铃铛敲响,艾布特惊奇的看到一个穿着秦军陆军制服的人出现在了学校的操场上。他走上几步刚想打招呼,但陪同他的人和这个学校的老师阻止了他,并示意他不要讲话。因为下面是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的课件会操。操场设施简陋,但面积宽广。还有一座旗杆台,高耸着十米高的木质旗杆。艾布特下一刻瞪大了自己的眼睛,他不敢相信的揉着自己的眼睛,上帝,自己看到了什么?那每一间教室的门口都出现了排成双列纵队行进的学生。一个班就是一个纵队,犹如一条一条长龙,整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