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青春校园>影视世界的圣骑士>第015章无聊的冷知识古代出行的通行证
先行上表唐太宗,请求赦免其“冒越宪章,私往天竺”(《三藏法师传》)之罪。幸好唐太宗是开明之君,赦免了他的罪责,否则他和守关的官吏都应被处以两年的徒刑。

公验

灵活申请一证多用

到了唐朝中后期,另一种通行证明“公验”开始和过所同时使用。公验相较于过所,使用范围较小,只能用于相邻行政区之间的人员移动,但申请简便,格式也较为随意,有较强的适应性。到了五代时期,沿用千年的过所逐渐消失,为公验所取代。

宋代的公验也称为公据、公移、公凭等,如宋仁宗景佑二年的诏书中有“臣僚入川,所将人马器械,旧皆给公据,以验奸伪”的说法。除了保留通行证的作用外,公据还能作为证明文书使用,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宋代海外贸易发达,公凭可作为与外国贸易的许可证明。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两浙路市舶司为泉州商人李充出具公凭,准其赴日贸易。此件公凭得以在日传典籍《朝野群载》中保存下来,是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内容最充实的海外贸易许可证明实物。此外,公据还可作为官学生员的入学证明、科举考生的准考证明以及前线将士的军功证明等,可谓是一“证”多用。

路引

注明特征严禁冒名

明代的通行证称为“引”,也叫路引、文引。明代对于人口流动限制的较为严格,离开家乡百里之外就要办理引。《大明律》规定:“若军民出百里之外不给引者,军以逃军论,民以私渡关津论。”现存明代日用类书中记载有路引的固定格式,如“某县某里某图某人为告给文引事,缘某前往某处探亲经商,诚恐前途阻滞,理合告给文引,庶免关津留难,为此给引是实。”

明万历时任刑部侍郎的吕坤曾设计了一份详细周全的路引模板,注明了持引者身高体貌特征,还要登记持引者父母家人身份,便于查验者根据路引登记的各项目查验。例如体貌特征就包括“身长几尺,无须、微须,方面、瓜子面,白色、黑色、紫棠色,有无麻疤”(《实政录》)等,在没有照片的古代,可以起到一定的防伪作用。

路引持有者必须严格遵守规定,不准转让,不能冒名顶替使用,更不允许不持路引私自外出,或逃避关卡查验。根据《大明会典》,无路引私渡关津或冒用他人路引者,都要杖八十;越度者杖九十,企图越度到国境外者杖一百,并处三年徒刑。偷渡境外成功者一旦被抓获,要被处以绞刑,比唐代还要严格。

清代保留了明代的路引制度,不光汉人百姓,旗人出行也要申领路引。《兵部处分则例》中“旗人告假请领路引”条目规定:旗人如有事去往外省,须“由该都统出具印文咨部给予路引前往。”如有人无路引私自前往,为官的要降二级,无官的要鞭一百。


状态提示:第015章无聊的冷知识古代出行的通行证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