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都市现代>异国猎宝档案>第347章古籍难题
”和“庐州刻本”。

坊刻虽多,倒是可以从纸张和墨色上区别,譬如闽本有很多用麻纱纸,苏杭本多用竹纸,眉山本多用桑皮纸;赣本多用芦纸,诸如此类。

最难的是家刻本,即名家名人自刻本。

宋代的文治之所以能冠盖历朝历代,与朝廷比较重视教育,大力奖赏刻书的风潮,有着比较重要的关系。

像毋昭裔(后蜀刻书家)的后代毋克勤,就是因为捐献了《文选》和《初学记》的书版而做了官,毋家也因为刻印书籍发了财,据说家累千金。

再如南宋学者吕祖谦,因进献了自己编选的北宋时期的诗文总集《宋文鉴》一百五十卷,得到了朝廷赏赐的大量银两和绢帛。

这也就造成宋朝出现让鉴定师头皮发麻的各类“家刻”本。

这些家刻本往往制作精良,用墨考究,编辑、字画、注文、音释、句读、考异,详审精确,绝对是宋版书中的精品之作。

这本书面前,李承整整花费了四十分钟,朋济明同样头大无比,他也没能准确鉴定。

现场有人说是宋本,有说明本,又有说敦煌本,还有说是唐本,唯一没有人说是赝本。

李承眉头越皱越紧!四十分钟鉴定,竟然只得出一个结论——非宋本!也非后人伪作。

他的眼睛盯着亚克力牌上的拦标价,两万港纸,这价位给的,也让人淡疼!

说是宋本或者宋代之前的版本,这价位低了很多,黑市价十万港纸还差不多;若是明本或者清精品本,这价位又是市场价,明显不符合黑市小拍的拦标价低于真品市价的规则……

不对!

自己疏忽了!

为什么不去考虑元本?

元代书籍,很少有人去研究,也少有人去专门收藏,很多人潜意识认为,元代书籍质量一般,这还真是谬论!

元代统治者虽然出身蛮荒,对于刻书、印书却很注重,早在入主中原之前,就兴办官方刻书。太宗八年1236年成立编修所,在平阳立经籍所,编辑、印刷经史书籍。

据《元史》记载,元代的皇帝时常亲自下令,刻书印书,尤其是皇帝特别感兴趣的经史著作一路行省,散放民间。

如大德三年中书左丞孛罗铁木儿将译为蒙文的《孝经》进上。

武宗诏谕此乃孔子微言,自王公达于庶民,皆当由是而行,命中书省刻版模印,诸王而下皆赐群臣。

仁宗喜读《大学衍义》,认为治天下,仅此一书足矣。遂命将《图象孝经》、《烈女传》同时刊印。

延佑五年大司农进苗好谦撰《栽桑图说》,皇帝非常赞赏,有助于农业的发展,即命刊印一千部,广散民间。又如:泰定二年还曾刻印《救荒话民》一书,于各州县颁行。

这是二十四史中《元史》有关元朝皇帝与刻印的记录。

想到元代藏书,李承脑海中立即想起元代刻印书籍的特点:黑口、赵体、无讳、多简。

黑口:就是粗大黑口,墨色和排版毛糙,这是元代古籍最大的毛病;

赵体:这更好理解,多以赵孟頫字体为标准体;

无讳:避讳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现象,但元朝是蒙元贵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他们的汉文名字全系音译不是汉字的原初意义,所以元代的避讳除御名需避讳外余皆不变,此点也成为鉴定元刻本的重要依据。

多简:是指元代的书刻多用俗体和简体,中统元年,忽必烈即位,确定以八思文为蒙元国字,在这种情况下,对汉字书写和刊刻就要求不那么严格了,夹击斜刻,简体字也比较容易,因而在原刻本上就表现为俗体字多和简体字多。

这是鉴定元代古籍的最常用几种方法,但并不需要全部都要遵从,譬如字体!

元灭宋早期,赵孟頫还不出名,而当时元代所占北方地区和中原地区,还受宋版书籍影响,刻印书籍时多用柳体或欧体,并无赵体一说,但“黑口、无讳、多简”的特点已经有了!

盯着这本古籍的两页内容细细看了一遍,李承长吁了口气。

特喵的,还真是元代早期云阳刻本!

如果读者能学到点东西,我很开心,但这不是我的本意。最近写着写着就喜欢与大家分享知识,这是毛病!真不是为水字数,一定改!


状态提示:第347章古籍难题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