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都市现代>异国猎宝档案>第514章石之大美

不同地域、不同性格、不同喜好、不同圈子对赏石的评判是各不相同的。韩城寿石的审美评判,与中国赏石的评判,有一定区别。

譬如,韩城寿石审美第一条,是对“质”的要求——石质需要坚固,必须给人一种安心稳重的感觉,“视觉感官冷”的石头例如玉石,是不可以成为寿石的,同样,“视觉感官过热”的石头同样不能成为寿石,寿石的标准硬度在五度上下。

这是韩城寿石的评判基础。

而这,在中国观赏石中,是完全没有的。

当然,中国赏石和韩城寿石,还是有许多共同点的,譬如象形,写意、石头表达、古色等,两者评判标准,异曲同工。

李承挺喜欢这种沟通与交流的,几人沿着人流,在各个摊位慢慢晃荡,李承也向李尚武介绍中国赏石的审美评判。

他使用的是郭北盛老爷子的赏石五大基本准则。

郭北盛老爷子是杂项类的鉴定收藏宗师级人物,同时对花鸟虫草石等“顽类”,也有极深的研究。两千年左右,他提出的赏石五标准,获得行业内大多数人认可(反对声音不可能消失),那就是“形、质、色、纹、韵”!

他提出的五点,将中国传统观赏石标准“皱、漏、瘦、透”纳入到“形”类,又将“丑”,融入到“韵”类,同时,又以“色、质、纹”三者,来包容当今越来越多新类别观赏石。

观赏石,首重形。

古典赏石的审美,人们通常用瘦、皱、漏、透、丑来概括。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题画《石》表述最为完善:“米元章(米芾)论石,曰瘦、曰绉(通皱)、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

以米芾和苏东坡两人在文坛的影响力,直接影响中国赏石审美千年。

事实上,仔细斟酌“皱、漏、瘦、透”会发现,基本上都在说赏石的“形”+“韵”,但是“形”要重于“韵”;而“丑”,同样是“形”+“韵”,只是更偏向于“韵”。

由此可以得知,无论古赏(外形)还是今赏(象形),石之形态,为赏石第一。

无论是古赏还是今赏,能够带来多角度视觉体验的赏石,都是同类中的集大成者,不仅在乎材质本身,更在乎其天然的形态。

其次为质。

精品观赏石,皮壳质感相当重要,石肌变幻、皮壳苍老、自然风化、水洗度好、风砂度好,同时纹理丰富、色彩协调、无杂质、圆润宝满都是质好的反映。

而对于硬度较高的奇石,原始包浆的完整是成为“精品”的一个很关键因素。包浆的意义在于,它是人与自然共同对奇石的作用,是人类文明在赏石史中的佐证尤其对古石而言。

质,还包括了同等材质的密度和表面质感的不同等等,这一点和韩城寿石的评判基础,有些近似。

其三为色。

从观赏角度讲,色泽的纯正、协调、美妙,能充分反映石种特征是最重要的。

如:缤纷多彩、明快艳丽的大化石(彩玉石),以色彩丰富、珠光宝气见长;而灵璧石、太湖石却讲究沉静凝重、古色古香,黑如纯漆、白如霏雪,以纯净为好;对于风砺石,则要求皮壳醇厚,色雅斑斓,腻如羊脂为最。

总之,各个石种均以稀少,成色难度大,色、形、意完美统一为上,同时,主从关系要明确,色要为形、质、种负责。

其四为纹。

所有的奇石都多少带些石纹。

有的是石表纹,表现为:平、斜纹,点、线纹,粗、细纹,面、块纹、卷、直纹等等,鉴赏时希望通过石纹的深浅、韵律来增加奇石的看点。

也有的纹是由原岩的天然色彩,不同粗细、纹理、层次和斑块构成的平面曲线图纹。

还有的纹是由奇石表面裂纹、凹凸以及矿液浸染而呈现出可供观赏的纹。

图纹石的纹强调意境高远,画面韵律感强,图面完整,诗情画意,要求象到极致,寥寥几笔和大写意,图面完整,均可视为大美。

观赏石纹的艺术表象必须与欣赏主题相结合,造型石以赏形为主,纹为附属。

只有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能印证世界万物意韵,给人以美的享受、有艺术内涵的图纹石才能称为赏石。

最后为韵。

韵排在最后,并不是不重要,而是压轴——形、质、色、纹,都属于观赏石的外部特征,最终是围绕“神韵”来感悟大自然鬼斧神工之魅力。

所谓“神韵”,是指赏石的“精、气、神”,同时还包括使奇石成为赏石的命题、配座(配道具),这是一种很难用语言来明确表达的灵魂所在。

在赏石欣赏时,自然和谐,给人以简约而不简单的视觉效果是韵;奇石与底座完美结合展现赏石魅力是韵;一个点明主题充满联想的命题是韵;给人鲜活、自然、合理、充满动感的感觉也是韵;给人清新、文静、舒畅、典雅印象的还是韵。

韵,是赏石作品形、质、色、纹、命题、底座的综合考量。

李承说得很细,并不时拿周边摊位上的各式各样赏石来印证,让李尚武收获极丰。

不仅李尚武、杨成大俩人听得入迷,连经过李承身边的不少游客,也慢下脚步,亦步亦趋的跟着“蹭听”——来参观奇石展的,多是奇石爱好者。

李承说的这些,有些人是不屑的,但更多的人却认为他说得有道理。

<

状态提示:第514章石之大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