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都市现代>异国猎宝档案>第593章军邮之珍
“珍邮”属性。

赫赫有名的“紫军邮”!还是极其罕见的四方联!

玩邮票的,几乎没有不知道四大军邮:“黄军邮”“紫军邮”“蓝军邮”以及后来的“红军邮”。

前三者是五十年代邮电部,为优待现役军人免费寄信而发行的一套“军人贴用”邮票,每名官兵每月可得到两枚用于通信;后者为九十年代中期发行的义务兵专用票。

因为都是军人专用邮票,俗称“军邮”,又依据颜色的不同,各有称呼。

这四大军邮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因为各种原因,在发行过程中被销毁,致使其显得珍贵。当然,红军邮的发行量不小,其收藏价值与前三者是无法比拟的。

有关“黄军邮”“紫军邮”“蓝军邮”三大珍邮的来龙去脉,就不再废话。

三者中,黄军邮下放部队时间要比另外两种稍早,从1953年7月26日,黄军邮第一批大约五百万枚下发到东北和华北部分军营驻地,替代当时的“波浪戳”,八月中旬,第二批六百万枚再度下发,目标对象主要为陆军各大体系。

同在八月中旬,以空军体系为目标对象的“紫军邮”第一批,下发东北、华北部队,数量约为四百万枚。

八月二十四日,邮电部签发邮件字第1730号通知,全面发行《军人贴用》邮票。又因为黄军邮和紫军邮已经提前发行,所以真正发行的其实是以海军为主服务对象的“蓝军邮”。第一批蓝军邮三百五十万枚,送往各大军港、海军驻地以及文职机关。

但是,黄军邮和紫军邮的发行过程中,有部队向上汇报,在使用这套邮票时,极易从信封上暴露部队的番号、驻地、数量、流动情况等。

因此,总后财政部和军/委通信部,在1953年9月3日,联合发文,停止发行并严格控制。

10月23日,军/委通信部进一步发文,采取化纸浆的办法销毁库存邮票,并督促各部队上交已下发的三大军邮。

至此,黄军邮已经下发部队长达三个多月,甚至分发到边远军营,想要全部收上来,几无可能,因此,黄军邮有一定的存世量。

相较黄军邮主服务于陆军,空军部队没那么分散,多集中在几大空军驻地和机关单位,紫军邮的上交工作开展的很顺利,因此,紫军邮存世量很稀少。

像书中所夹着的四方联,更是极其稀有。

再说说蓝军邮。

由于五十年代的“物流”运输条件非常差,8月24日第一批蓝军邮发行部队,到9月3日被封存禁止命令下发,不过十天时间,很多军营和驻地,还没收到蓝军邮呢。因此,蓝军邮的销毁工作进展的非常顺利,仅有京师周边较近的部分机关,保存有极少量的蓝军邮。

“蓝军邮”又被称为四大军邮之首、“中国当代十大珍邮之一”多重美誉。1994年京师邮品拍卖会上,双联蓝军邮,拍出令人瞠目的八十万成交价……

这枚四方联紫军邮,肯定没有蓝军邮值钱,但上拍的话,大几万还是没问题的。

李承将书本一合,三本叠在一起,往摊主面前一放,手一抹,三本书摊开,“老板,几个钱?”

这一系列动作,看似多余,实则是“购买心理学”的应用——他这么一摊开,那摊主只是探头看了看,没再上手,自然也就不会“临时起意拿起来翻翻”,抬头对李承笑笑,“五六,十块,八零后,五块,一共二十五。”

五六书,就是五六十年代出版书籍。

李承爽快的支付费用,老板还免费赠送一只塑料袋。

装好,李承又笑着问道,“老板,你那蛇皮袋中的货色,拿出大家尝尝鲜呗。说实话,你的摊位上东西可选择不多哇。”

也许是李承买了三本书,也许是被其他几个熟客缠得烦了,这位摊主迟疑片刻后,将身后的一只蛇皮袋拎过来,解开袋口绳索后,抱着蛇皮袋往书摊上倒各色旧书籍。

其中一本,向李承这边滑落过来封皮卷曲,发黄陈旧,边角多有折损,散发着淡淡的霉味。

李承一把摁住,顺带着捋平封皮。

《柳湖侠隐》,还珠楼主著,津门励力印书局民/国二十二年刊印,校对:刘汇臣、潘荣添。

喔噢,还珠楼主的大作!还是励力印书局老板刘汇臣亲自校对的。

这种书籍,在香江非常有市场,香江有不少名家是还珠楼主的书迷,最喜欢收藏他的民/国,譬如金庸老爷子和梁羽生老爷子。

梁老爷子和饶老关系非常好,1944年,饶老曾经在蒙山梁老家中避难一个多月。

上次和饶老电话,听说梁老身体状况有所好转(肝癌),准备从澳洲回港见诸位老友,手中这本书,倒是一件非常适合的赠送礼物。


状态提示:第593章军邮之珍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