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继续,嘿嘿!我去找老简。”涂玉明将这份资料塞给秦禹和袁克家,自己却嘿嘿一笑,转身朝另一侧简胜奎那边走去。
“估计老简要坑。”秦禹看着他的背影,笑着摇头。
“肯定是联合老简压价。”袁克家同样猜到涂玉明的想法。
不远处,涂玉明和简胜奎,正凑在一起低语。两人不是对手么?李承回头看看张苏陵,“这是什么骚操作?一致对外?”
“这不很正常嘛,圈子。”张苏陵点点头,将烟蒂远远弹开,“先把老杨的宅子价格压下去,这是一定的。至于三只宅院的处置权……两人再争呗。”
“那不还是杨福得利?”李承不太理解扫老宅的操作原理,依然有些不解。
涂嘉在旁边说道,“主要是把标底价压下来,这样上涨的幅度会小一些。”
这么说他就明白了,同一座宅院,标底价为一百万,成交价可能会达到一百四十万,但如果这座宅院的标底价在六十万,想要一百四十万成交,几乎不可能,除非傻大款随便开价,涂玉明和简胜奎显然不是。
老涂和简胜奎商量一会,相约往另一侧树荫下的杨福那边走去。
具体说什么,这边听不见,但能看得出来,杨福很不乐意,神情有些愤怒,他身边有几个妇女,也在一旁帮腔怼老涂和老简。
“要不要过去看看?”李承眉头微皱,问涂嘉。
“你们年轻人不要过去,免得让村里人以为我们要挑事。另外,注意看着这家院子,可别被人再将东西掉包。我和老袁过去看看。”秦禹是一位白白胖胖的慈祥老者,听张苏陵介绍,他是沈城道的一位古董店老板,摆摆手压下有些着急的涂嘉,自己和袁克家两人,晃荡着度步过去。
额,还真是,这会要是有人从破烂的围墙翻过去,拿走物品,那位杨队绝对不会承认的。
三人往回退两步,来到第一间的门房处,周典自动走进院子内盯着。
外面的嘈嘈声依旧在继续,张苏陵和涂嘉在欣赏那张破旧的桂花树梳妆台,李承没啥事,信手翻翻散放在折叠桌旁边的一堆报刊杂志。
这些报纸、杂志压得严严实实,整整齐齐,如果没猜错的话,应该是垫床板用的。
最上面一张是黑头大刊,《光明日报》,首版内容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者胡福明,编纂杨西光。
一看时间,我去,1978年的5月1日,这玩意竟然还能保留到现在?垫床板垫了近二十年。
将这张老报纸掀起来,下面是一沓杂志,有84年第二十四期《辽宁青年》、82年第五期《花城》,86年津门出版社的第四期《新港》……
大约十来本,全是七八十年代的报刊杂志。
看来自己猜错了,那张《光明日报》不是七八年塞在下面,而是八十年代末,杨家屯添丁进口,将门房辟成房间时塞进去的。
“又找到嘛宝贝?”张苏陵凑过来瞅瞅,立即来兴致,“哟,还真不错呀,七八十年代老杂志,也算值点钱的。”
涂嘉将两张圆凳拎过来,“蹲着多难受,坐着看。”
李承朝他点点头,将手中的《辽宁青年》递给他,自己又随手拿起一本,《花城》。
《花城》创刊于1979年,羊城出版社出版,在八十年代非常牛的一本纯文学期刊,与《收获》《十月》《当代》并称中国期刊中的“四大名旦”,王蒙、莫言、王小波、苏童等名家经常在这本杂志上发表文章。
北方干燥,又在床垫下压着密封性不错,这本杂志保存的很好,品相不错,没有一丝霉点,翻起来纸张哗哗作响。
一张信封从书页中滑落,掉在张苏陵的脚边。
张苏陵捡起来瞜一眼立即发出一声惊喜叫声,“我去!你小子运气不错啊。再翻翻,指不定还有宝贝?”
什么东西大惊小怪的?李承转眼朝他手中的黄褐色信封看去。
我去,运气确实不错,一张贴有八零版猴票的实寄封,不过也不值得这么大惊小怪吧?
李承对猴票不太感冒,总认为那是资本炒作的结果,中国邮票中最名不副实的“珍邮”。
庚申年猴票是中国邮电部为纪念庚申年,于1。46的特种邮票。邮票图案采用的是中国画家黄永玉画的一只坐着的形象可爱的金猴,姜伟杰雕版,并配以大红的底色,充满喜庆的情味。
不可否认,无论是黄永玉或姜伟杰,都堪称大师级艺术家,这确实为八零猴票增色不少,但是,别忘了,所谓“珍邮”,那一定是“珍稀”“稀少”的。
可恰恰在这一点上,八零猴票不具备。
八零猴票,至少有四百多万枚新票散落市场,被各色藏家收藏,此后,在“猴票传奇”爆发后,更有人透过关系,从各地邮电老仓库中,倒出不下于十万枚各色残票——像市场上流通的漏齿变体猴票什么的,都是后来有心人倒腾出来的。
所以……基于市场自动损毁,打个一点五折(发行时间实在太近而猴票崛起太快,所以损毁率根本没这么高),八零猴票在藏家手中不下于六十万枚。
难以想象,五六十万张的市场保有量的邮票,竟然成为“珍邮”?
这事找谁说理去?
现在八零猴票单枚新票市场价在三千左右,这枚实寄封保存的不错……如果遇到喜欢收藏实寄封的,卖个三五千的,也有可能,普价在两千左右。
算是小漏。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