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都市现代>异国猎宝档案>第673章无奴之争
治上有分封和主从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由此来体现夏朝的君主集权。

这话很对,但是,“君主集权”和“分封建制”就一定代表“封建社会”么?

李承更倾向于综合“阶层结构以及阶层占比”“生产资料所有权”再加上“君主集权”和“分封建制”这四个条件,来讨论究竟什么是奴隶社会,什么是封建社会。

很明显,无奴学派的学者,并不认同阶层结构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对社会结构属性的影响。

这是理念分歧的最根本点。

虽然不认同无奴学派,但是对方当面问起,李承总不好意思说你们的观点有问题,我不认同。

他琢磨了片刻,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祝学长,请问,您对‘国人暴/动’中的‘国人’怎么看?”

祝允平一愣,没明白李承为何这么问。

“国人暴/动”是发生在公元前841年西周都城镐京的一起重大事件。

《史记·周本纪》对、《竹书记年》《周礼》等书,对这件事都有详细记载,大致内容差不多:因不满周厉王的苛政,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并于公元前828年病死在那里。

他想想后答道,“国人,主要指生活在外廓和内城之间的居民,应该是平民和落魄的贵族吧?”

这答案很标准,周朝的阶层,大约分为五个等级:君主、贵族、国人、鄙人(乡下野人,有人身自由但无固定生产资料,譬如田地)、奴隶(三无,无人身自由,无生产资料,无自主权)

“国人”指的是拥有一定生产资料,且人身自主,有政/治表达权的人,是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李承点头微笑,又问道,“祝学长,您对‘国人’和古希腊城邦的‘公民’,两者怎么看?”

祝允平立即意识到李承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古希腊城邦,是典型的奴隶制体系,对方用‘国人’类比‘公民’,显然认为周王朝是奴隶社会,那么他对无奴学派的态度,也就呼之欲出。

不由自主的语气变得有些硬,“这两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古希腊城邦,实施的是‘公民大会制’,而这,在周朝显然从没有存在过。”

李承对他笑笑,“国人暴/动,不是一次政/治表达么?”

“《周礼·泉府》说的很清楚,这些‘国人’,有参与议论国事的权力,甚至对国君废立、贵族争端仲裁等也拥有权利,当然也有服役和纳军赋的义务。”

“您觉得,他们和古希腊城邦的公民,有本质上的差别么?”

“还有一点,祝学长,你没觉得周王朝的五层社会阶层结构,与斯巴达的王、将军议会、公民、边民(无固定生产资料的自由民)以及黑劳士(农业奴隶)有些神似么?”

李承说的委婉,但没打算退让,这是很严肃的学术之争,因而他使用大量反问句来加强语气,但又不让人觉得咄咄逼人。

“不不不!”祝允平自然不会如此轻易的被说服,立即摇头反驳,“两者在统治模式上完全无法相提并论。周王朝是典型的君主集权制,国王一言九鼎。而斯巴达,无论是单王制还是双王制,都有着将军议会和公民大会的双重制约,其王权都是选举出来的……”

李承摇摇头,等他说完,同样加以驳斥,“斯巴达的公民大会制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有权力,另外,斯巴达的王权和将军阶层,也要比我们想象中更富有统治力……”

辩驳了一路,等车子停在雍城陵园时,两人依旧谁也说服不了谁。

不过,双方对彼此的知识结构和对历史学的理解程度,都很钦佩。

祝允平也收起一开始见面时因对方年轻而自然产生的一丝轻视,很热情的指着前方介绍起来,“这里就是秦公一号大墓挖掘现场,我父亲当年也参与挖掘工作……”


状态提示:第673章无奴之争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