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都市现代>异国猎宝档案>第682章哭殷遥卷

不要不相信,简单举个例子,《唐律》中就明确规定,唐人打死异族者,杖责、罚金;而异族打死唐人,斩首……

这两幅帛绢,竟然是颍王李沄的画作和储光羲的手卷……

李承抬头看看对方,骆淮连忙介绍,“单德芳,我朋友。”

“单先生好。”李承伸手与对方搭了搭,“您看过绢幅……绢面情况怎么样?”

这次,单德芳没说话,骆淮搓搓粗大的手指,“见光时还挺好,不过……很快就变成灰扑扑的,我赶紧叠起来,后来……就没怎么动过。”

古墓字画、丝绢之类的物品,“见光死”,是考古学的超级难题。

所谓“见光死”并非见光,而是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快速氧化所产生的粉毁效应,太可怕。

最鲜活的例子当属马王堆女尸。

出土时栩栩如生,面容雍容华贵,身上的丝织品更是绚丽多彩。可出土见光不到十分钟,丝织品全部变得灰扑扑的,又过几天,“美女”成“干尸”,面目恐怖。

李承也不知道这两幅丝绢字画,现在会怎样。

“两位,这两幅绢帛,报个价吧。稍后我会打开,如果不值得挽救,我就不动手,原样封回。如果还有挽救的可能。”

“要不……您先打开?我们看一眼再议?”单德芳提议。

好吧,李承揭开木盒,捧出一卷帛绢,又示意吴伟赶紧将木匣盖上,虽然没多大用,但总要尽人事后才能听天命吧。

这应该是手卷,泛黄的象牙卷首压板,唐式锦装。

唐代装裱工艺,已经很先进,其工艺代表就是唐式锦装——用锦缎来装饰字画,风格自然富丽堂皇。这件作品,用象牙板做卷首压板,又使用锦装,可见仲麻吕对这件作品的看中。

“保鲜膜!”李承努努嘴,吴伟立即将保鲜膜牵平,压在象牙板上。

原本李承只想在正面上白芨胶急救,可一看唐式锦装,改了主意——这件作品的装帧部分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不如直接上保鲜膜封好,稍后整体上白芨胶。

左手将转轴缓缓向左推,右手配合吴伟,将露出部分立即盖上保鲜膜。

很快露出题首,很规整的真书:“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这是仲麻吕的自作诗《望月望乡》。

阿倍朝臣仲麻吕诗文不错,那也只是相对当时的东瀛人而言。

他在同时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名家面前,差远了,这首《望月望乡》算是他的代表作,放在储光羲手卷的前面不算太掉价。

后面是他的感言,“忆开元二十三年仲秋事,摩诘太祝余同祭殷句容,和诗而祭,余不才,恬笔。朝衡”

李承已经猜到后面是储光羲的哪一首诗了。

这句感言记录了一件事——殷遥之死。

殷遥是江南句容人,王维的好友,经常一起论禅,也是当时颇有名气的诗人,他的诗句得到过杜甫的赞赏。

此人死于玄宗二十三年,去世时家中非常贫寒,只有一名十岁的女儿在哀嚎,迟迟未能下葬。最后还是王维、储光羲等人出钱,将其埋葬在石楼山。

不出意外,应该是储光羲的《同王十三维哭殷遥》。

再向左推,果然,“生理无不尽,念君在中年……处顺与安时,及此乃空言。”落款为“同王十三维哭殷遥,开元二十三年仲秋夜储太祝书”。

储太祝就是储光羲的别号,王十三维,就是王维王摩诘。

正是这首诗,通篇为行书所写,笔意纵横,点断意不断,行云流水、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浓淡相融。

储光羲的作品,存世量……没有,这是第一件!

我去!没想到啊,他的书法,很牛啊!

通篇手卷,长约两米五,高三十五公分,画芯顶天地,上下无留白,左右各留五寸锦缎装。

画面虽然有不少褐瘢,但比李承想象中要好,可能与骆淮快速将其卷起来有些关系。

最重要的是通篇非常完整,笔画之间未见水沁痕。

好东西!

暂时别砍价了,李承示意这屋内其余三人,“都过来帮忙,把手卷覆过来!”

他拿起兑制好的白芨胶倒在碟盏中,又取出软毛刷,在手心使劲摁了摁,沾沾白芨胶,开始从手卷的背部,均匀而快速的扫过。

这是对丝绢及装裱的锦缎,进行快速急救,至于更有效的急救方式,这里没条件完成,等回答京城或者香江,交给专业人士来完成。

至于为什么不从画芯开始?

李承自己也不是很清楚,画芯的墨色,还有瘢痕,会不会受白芨胶的影响。

只好先封存,等手卷背部稳定后,再处理画芯。


状态提示:第682章哭殷遥卷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