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都市现代>异国猎宝档案>第707章师傅支持

李怡刚好有空,俩人约着在《九十年代》杂志社楼下的茶楼见面。

《九十年代》杂志社位于岛南的仔田湾兴伟中心商务楼,与文汇、大公等左向媒体毗邻。

“李叔,您老正年富力强说退休,为时尚早吧?”李承端着两杯黑咖和两碟茶点,坐在李怡的对面,笑着说道。

刚才见面时,对方笑言自己年满六十,不想在干事业,所以选择放手。这说法,李承不太信。

香江可没有六十退休一说,尤其是出版行业,越老越吃香,譬如金庸、刘以鬯(音畅)罗佩云夫妇等老报业人,都七老八十,依旧总编副总编的干得可带劲。

接过咖啡杯,拿着银勺搅拌一下,李怡轻轻叹了口气,“实不相瞒,我们杂志社从去年就开始亏损,现在杂志不好卖,大家都去搵钱,谁还看我们这类严肃杂志。”

“王威廉一家子又要移民,单靠我这个耍笔杆子的,想要撑起几十个人的杂志社……呵呵,”他摇摇头,神情略有些落寞。

“王老师移民?”李承挺吃惊的。

王威廉,中文名字叫王骁游,《九十年代》杂志社的另一位股东,港理工大学的一位校董,家底要比李怡更厚。王威廉和饶家有来往,李承同样认识,只是没李怡这么亲密而已。

“威廉的女儿瑞夫斯,在蒙特利尔工作,这不,他们想着去加拿大和女儿一家团圆。威廉想要把杂志社的股份转让给我,我哪有那资本?”

哦,原来是合伙人撤资,李叔独木难支,索性将杂志社出售。

真实的历史中,《九十年代》杂志社这次出售,无人接盘,李怡又苦撑了两年时间,到1998年,实在撑不下去,宣布倒闭,影响两代人的《九十年代》杂志,烟消云散。

“李叔,杂志社还有多少人?您和我说说详细情况么?”李承捧着咖啡杯,笑着问道。

在李承给他打电话并快速约见时,李怡已经有所猜度,笑眯眯的搅拌着咖啡,“怎么,你感兴趣?”

他还想着挽留李怡呢,所以很坦诚的点头承认,“确实有这打算……”

巴拉巴拉,他将自己想要成立偏学术、偏历史、偏文化、偏严肃的讲谈社的想法,简略概要地对李怡说了一遍。

李怡的眉头,越皱越紧。

等听完李承讲述后,他沉思了三五分钟,才抬头问道,“威尔斯,你是认真的?”

“我确信,我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李承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很正式的回复。

“那你要做好长期赔本的打算,因为你所要出版的刊物,比《九十年代》的受众还要窄,还要偏门。”李怡给出一句中肯的劝告。

“所以……李叔,我需要知道详细的情况,譬如供养这样一支团队所需要的成本。”

“好吧。”李怡摊摊手,开始详细讲述《九十年代》杂志社的运营情况以及二十六年经营的得失,这对李承而言,非常重要。

第一块成本为办公和人员开支。

杂志社人员齐整,现有编辑、记者和行政工作人员二十一名,每个月的薪资成本和办公成本为十三万港纸出头。

此外,兴伟中心商务楼二百三十平米的办公面积,月租金一万五。

再加上水电其它,大约十五万能维持。

另一块成本核算就是月刊《九十年代》的印制。

《九十年代》现有发行量为一万四千册到两万册之间(含弯弯版),销售折后定价为十六港纸,价格相对比较贵,实际收款只能按照一万册合计,也就是十六万港纸。

偶尔会有一些广告商发布广告,每个月大概有两万到四万不等的收入。

额,也就是说,这本杂志,每个月最多也就二十万不到的毛收入。

其中又要刨除印刷成本,销售收入按照一万册合计,但印刷数量绝对要超过这一数字,每个月固定印刷量为两万册。合作印刷单位为文汇印刷社,两万册起印,单本三块五,这就要七万。

也就是说,杂志本身,每个月最多回收十三万……

单核算这两项,《九十年代》杂志社,每个月要倒贴两万港纸!

还有两大项没有核算进去——作者的稿酬;版税和营业税!

这两块,李怡并没有给出详尽的数据——涉及商业机密,但他还是给出预估数字,大约每个月在五万港纸左右。

这也就是说,李承如果接盘《九十年代》杂志社,必须要做好每个月七万港纸的赔本!

日后人力成本上涨?稿酬上涨?只会陪得更多。

李怡与饶家关系很好,因而基本上做到坦诚相告——别的买家上门,他绝对不会这么说的!

听他说完,李承不由得咧咧嘴,难怪李怡和王威廉要转卖这家杂志社——一个月七万,一年就奔着百万港纸去了!

这中间还有一个赔本因素没考虑进去——以上核算都是以现在的《九十年代》杂志为基础,如果换成更专业的历史、学术刊物,销售会不会更差?广告是不是彻底就没了?

李承很想打造一本属于历史学界中,类似于医学界《柳叶刀》一样的专业期刊,可是,这需要时间和经营。

尽管他已经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以及做过赔本的心理预期,可真正到决策的时候,还是有些心虚——一年百万,十年千万,这么做真的有意义么?

从兴伟中心出来之后,李承心事重重的回到饶家。

师傅坐在二楼阳台上小憩,饶棼夫妇和三个


状态提示:第707章师傅支持--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