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说书人所处的年代,就是玉清门已经到了玉恒当门主的年代。
那个说书人是一个普通的江湖艺人,吃开口饭的。
说书人说的故事,听说书的观众,听众,也就当个武侠故事,等来听听的。就好像《七侠五义》那样的,或者《水浒》等。这个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的轰动。
说白了,也就混个三瓜俩枣的收入。
普通人是对这种故事引不起兴趣的。首先这个故事不出名,也不是什么有名的轰动的故事,和当代什么大侠,江湖人物也没有什么关系。
不知道什么时候,大概是某一个江湖人物或者化装成普通老百姓的官差,因为什么原因,偶然到了这个戏园子【备注:古代,可不像现在,还有专门的书场,说书。那个时候,都是撂地摊开始。等有了一点名气了,进戏园子。戏园子就是一个大杂烩,里面可不只有戏曲,杂耍,说书什么的都有】,有一句没一句的,就听到了那个故事。
这个故事,说书人没交代年代,普通人也不知道什么江湖故事。
可是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说书人的年代,或者离开那个年代不远的年代。
那个人,其实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江湖人物。
俗话说江湖人行江湖事。
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就好比说鬼头刀和白面软骨这件事吧。对于普通人没有什么意思。打斗,杀人或者被杀,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就是发生在他们眼前,也最多是围观,不发出声音,或者“哦,啊,杀人啦”,一哄而散地。
武侠通常说吃瓜群众喜欢围观,那只是为了情节需要,说白了博眼球而已。
普通人,做生意的,路过的,现实中,谁会围观看江湖人动手打架,杀人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因为毕竟不是两个普通人发生了口角,还动了手。作为街坊邻居,劝劝架,看看热闹还是正常的。
另外一个情况,倒是普通人喜欢看的【也不完全,有些是被迫的】,比如秋后问斩,官府斩杀犯人。这个需要两说了,一是官府杀犯人,都有告示,很多时候为了警示老百姓,就会告示百姓几月几日几时【那个时候说时辰,一般多见的是午时三刻】。百姓还必须要到场。第二,就是一种怎么说,从众,扭曲心理,看杀人当看故事一样。这些人多以地痞无赖,游手好闲居多,或者喜欢嚼舌头的人。
官府杀犯人,我们了解最多的莫过***朝了。
这其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鲁迅先生提到的人血馒头。说人血馒头可以治疗痨病【就是现代医学说的肺结核】。
不过当中也有人是同情一些被冤枉的人而被砍头的。
为什么要提江湖人行江湖事?
这个在那个人眼里,什么一个人被人砍了头,还没有人看到。头还不见了。还有一个人也死了。那个看相的人是怎么回事,并不是重点。这个事情,江湖人心里最清楚不过了。
这个鬼头刀和白面软骨因为什么而互相追赶?
这个事情既简单,又复杂。
简单就是分赃不均,复杂呢?就是这两个人不是什么死对头,他们还是同伙。他们,或者其中一个人向官府告发了一个人,一个江湖中人。也就是官府悬赏缉拿的要犯【江湖大盗】。
那么得了赏银,本该平分。俗话说二一添作五。
但是一个人独吞了。
事情远不是这么简单。
这个故事,是三个人或者更多的人的故事。
三个人【或者更多的人】都是名副其实的江湖中人,身份未必是江湖大盗【或者有人是江湖大盗,也未可知】。这个说到底,其实就是骗官府赏银,假意告发了谁。那个谁下了大牢了。赏银到手了。
那个本该在大牢里吃牢饭的,或者该秋后问斩的大盗,却半夜神不知鬼不觉地越狱了。
这个事情,不是孤立的事情,而是接二连三地,在很多地方发生了相似的事情。
大盗越狱后,并没有就此收手,依然在外面犯案。
官府当中,也并非都是普通人。就是捕快,衙差,也不乏江湖中人。江湖中人都有朋友,都有路子。事情小,还不一定好办,一旦闹大了。动静大了,那官府就要逐级上报,就有可能动用官兵围剿。
三个人【或者更多的人】,开始的时候还能逍遥快活。但是江湖是藏不住秘密的地方。【这个请参考金庸,梁羽生,古龙三位先生的武侠,尤其以古龙先生笔下的百晓生最为著名。不是说金庸先生不提这些,你看笑傲江湖里恒山派尼姑掌门等人很少踏足江湖,还不是江湖门派江湖事情全部清楚,连江湖上最小的事情都清楚】。
三个人既然是江湖中人,怎么可能能逃过江湖中人的眼睛呢?你的师承再隐秘,只要你一天在江湖,只要你在江湖上做过了什么事情,哪怕那一天就你们三个人在场,可以说毫不破绽,不着痕迹的那种。
对于江湖中人来说,根本就没有那回事。只要你做了,就会有人知道,而且就会有人把这件或这些事情给抖落出来。
这三个人,或者更多的人,总有结交其他朋友的,也不管是不是狐朋狗友的之类的吧。
即便是没有朋友,那总有出现在什么地方,比如住店,吃饭,买东西,或者别的什么事情的,只要你留下了一丝一毫的线索,加上其他线索,迟早能找到你的头上。
况且,这三个家伙,或者更多的家伙,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