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晋阳(3)
胡才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立天子。
几年前,胡才在雒阳救了少帝刘辩和何太后,现在刘辩和何太后就在河东,如果重新立刘辩为帝,可以被被动化主动。
你袁绍不是有承制招书吗?你不是忠于少帝吗?现在我立少帝,你是不是要表达忠心?关东的封疆大吏为什么讨伐董卓,就是因为董卓立刘协为帝,现在刘辩没有死,你们是不是也安心了?
如果你们还蠢蠢yu动的话,就说明你们是叛逆,我胡才,征北大将军,可以讨伐你们。
到时候,董卓手中的天子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晋阳蔡邕卢植这些人也就不会逼他去讨伐董卓了,到时候,他胡才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讨伐不臣之臣。
不过想立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得到各方面的支持,所以,胡才决定回晋阳,只有得到蔡邕卢植这些在晋阳的大臣的支持,他才能重新立少帝刘辩为帝,同时,立刘辩为帝,会触及各方面的事,他必须亲自处理。
想到这里,胡才回书石泉,吴川和霍邱,让他们稍安勿躁。
同时,胡才带着飞虎卫,近卫军返回晋阳,因为想重立天子,涉及各方面,胡才也不得不小心谨慎。
………………
晋阳,军幕府。
此时军幕府的石泉,蔡邕等人在商量冀州的事。
其实冀州的事就是土地和流民,但土地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军幕府的人,除了石泉外,蔡邕,卢植,甚至霍邱,都是门阀士族,这土地与他们息息相关,他们不得不小心谨慎。
大将军为了让流民有地种,打算清理冀州土地。朝廷为了防止土地兼并,几次修订大汉律。依照大汉律,不同身份、不同官爵的人,拥有的土地数量有个最高限额。超过这个限额,就要课以重赋。如果不如实上报自家所拥有的土地数量或者干脆隐瞒不报、少报,偷漏重赋,就是违律,要依律治罪。罪刑轻的,则没收超过限额的土地,罚交数倍的重赋:罪刑重的,则抄没财产;更重的,就要杀头了。
本朝这几十年来,土地兼并问题非常严重,为了逃避重赋,门阀富豪们都隐瞒不报超过限额的土地数量,结果造成朝廷赋税i益减少。朝廷为了增加赋税收入,于是把这个土地限额改了又改。朝廷希望各地门阀富豪们给点面子,好歹给国库里缴一点,朝廷也要花钱啊,但门阀富豪们根本不给朝廷面子。朝廷改得越多,赋税就缴得越少,吓得朝廷不敢再改了。
冀州权贵多,门阀多,富豪多,土地多,土地兼并泛滥成灾,流民数量居各州之最。
当年张角之所以选择在冀州率领黄巾军起事,就是因为冀州流民最多,有相当的流民基础。早年黄巾军起事的几个地方,都是土地兼并最严重,流民最多的地方。比如颖川、南阳两郡,也是如此。
一直以来,土地不是能解决的问题,但是为了冀州的流民,大将军准备解决冀州的土地问题,这让军幕府的所有人神se凝重。
他们毫不怀疑胡才的话,胡才既然已经决定了,他一定会做,但怎么样才能让冀州的门阀的利益不受损失呢?这才是他们所想的问题。
但是大将军现在要老账新帐一把算。这让他们为难了。
冀州诸府里都有各郡门阀富豪们自己上报的土地数量,府衙就按这个土地数量征缴赋税。大将军打算派人拿着这个原始凭据,到各郡各县去清理土地。
你说你家只有一百亩地,那好,你把你家一百亩地拿去,剩下的是无主地,无主地都是朝廷的。你说这几年家里又新买了土地,那好,你把地契拿出来,哪一年买的,该上缴多少赋,立即补齐。否则,不但土地没收,财产充公,连人都抓走。愿意补缴赋税的,还要依律罚赋,否则,土地没收,财产充公。当然,人就不抓了。如果家中土地超过限额的,不但要补缴赋税,罚缴赋税,最后超额的土地还要没收。
总之,大将军一手拿着大汉律,一手拿着原始凭据,逮谁谁倒霉。在冀州那个地方,只要是家里有田产的,都隐瞒真实的土地数量,这已经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了。其实,就算你想报真实的数据,府衙也不让你报。你把赋税都上缴国库了,他这个管事的掾属吃屁拉风去啊。所以大将军这一抓,冀州就彻底乱了,估计到时候不是府衙整体瘫痪的问题,而是连看城门的守吏都没有了。家里有田产的就等着倒霉吧。
所以,军幕府的人一个个神se凝重,特别是蔡邕,卢植这些人,因为他们需要救天子,如果冀州一乱,想救天子遥遥无期。
唯一支持胡才的只有石泉,石泉在并州主持过多年的政事,对此事一清二楚。
不过并州不像冀州。并州穷,胡人频繁入侵,人都跑光了,相对来说,地还是比较多的,否则哪来许多荒芜的土地分给流民屯田?并州人少,门阀富豪也少,这些门阀富豪虽然地多,但找不到人种。就算种了,收成也不能和冀州那等肥沃的土地相提并论。所以并州数郡,除了河东,其它地方的土地兼并问题还在人们的容忍范围内。
河东本是京畿重地,属于土地兼并的重灾区,但土地兼并的重灾区在河东南部。居住在河东北部汾河地区的人口因为受到胡人入侵的影响,逃走了很多,田地反而荒芜了。河东的门阀富豪主要靠贩运盐铁发财,他们一般不在本地购置田产,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