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大楚820>113、逃赏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唐·许浑《金陵怀古》

从公元前506年冬吴军攻楚,到次年深秋却吴复楚,历时整整十个月,在这漫长的十个月内,楚国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浩劫,国力遭受严重损耗。

吴军仓皇败走后,子西和申包胥将郢都进行了重整,才派子期马不停蹄去随国迎接楚昭王回国。

临走之际,楚昭王感念随候在困难之中的鼎力相助,拿出刀子在自己胸口比划了几下,最后觉得不妥,转身便在子期胸口划了一刀(“王割子期之心”),然后与随候歃血盟誓,以示世代相好,发誓永远不侵犯随国。

这个誓言不仅代表楚昭王的意愿,更是楚人的共同心愿,他们一起坚守着这个承诺,一直到楚国灭亡。

船行汉水之中,但见两岸硝烟未烬、鸦雀难栖、遍地“京观”,昔日繁华,如今已残败不堪,楚昭王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想到十个月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逃亡生涯,楚昭王仿佛一瞬之间忽然变得成熟起来,他在战火硝烟之中得到了成长,在国破山河之间进行了自我反思,在吴师入郢之辱中知道了用贤强国的重要。

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复兴楚国,让楚人不再受到欺凌。

船至中段,忽然见水中漂来一个红色的大果子,楚昭王命人将果子捞了上来,用刀切开,有瓤像瓜一样,散发着别样的香气,楚昭王忍不住尝了一口,便觉十分软糯香甜,就分给左右随行人等食用。

吃完了才想起问众人这个果子叫什么,众人和楚昭王一样,也是第一次食得此果,无法说出个所以然,直到后来的孔子才解开这个谜。

郢都官员百姓自发出城百里迎接楚昭王,君民相见,百感交集,想到楚国遭此浩劫,众人不禁以袖掩面,凄然泣下。

抵达郢都之后,楚昭王急忙入宫向母亲伯嬴请安,母子相见,极为激动,相向而泣,看着母亲饱经磨难的鬓角已半白,楚昭王悔恨不已,对母亲说道:“母亲放心,吴国杀我国人、毁我宗庙、辱我王陵,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伯嬴止住泪水,嘱咐楚昭王道:“今天你能复位,多亏了国有栋梁,一定要先赏功罚过,安定人心,然后安抚百姓,视民如伤。至于报仇一事,待恢复国力后再做打算。”

面对母亲的教诲,楚昭王点点头,答应了,终其一生都没有采取直接对吴国的军事报复行为,而是潜心安抚百姓、选贤任能,治理国家,用自己的行动凝聚了楚人对楚国的向心力。

在犒赏了秦军并将他们送回国后,楚昭王斋戒沐浴,第二天祭祀了宗庙社稷,又去先祖陵墓坟前祭拜,这才升殿会见群臣和百官。

在大殿之上,楚昭王对任用肖小匪类、差点亡国的教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检讨:“失国者,寡人之罪;复国者,卿等之功!”然后开始lùn_gōng行赏。

在楚昭王的记功簿上,斗辛在最为危险时刻挺身而出,以“勇、仁、孝、智”的忠君爱国行为,并护送楚昭王入随而名列第一。

排第二的是王孙由于,他曾经在逃亡的路上奋不顾身的帮楚昭王挡了一刀,确保了楚昭王生命无忧。

排第三的是一个叫做王孙圉(yu)的大夫,这个人我们不是很熟悉,但在当时他的任务也很重要——访问晋国,阻止晋军南下。

吴军入郢,晋国迟迟没有配合吴军从北上夹击楚国,除了楚方城精锐让晋国忌惮外,王孙圉的出访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具体的谈判内容不得而知,但《国语》记载了一个故事,叫做《王孙圉论楚宝》。

晋定公设宴款待王孙圉的时候,晋上卿赵鞅(赵武之孙)故意将身上所戴佩玉拨得叮叮当当作响,向王孙圉炫耀说:“我听说贵国的宝物就是一块白珩吧?”

王孙圉轻蔑一笑,说道:“凡金玉珠石之类,皆不以为贵,楚国从没有把它们当宝物,只有具备德行、能利生民、能安社稷的善人,就以他为宝,所以被楚国视为宝物的,只有两个:一个叫做观射父,能作命内辞,取重于诸侯;另一个叫做倚相,通晓古籍,练达典故,使主君能保先世之业。至于您说的那个白珩,不过是先王的玩物罢了,算得上什么宝物呢?”

王孙圉借题阐述“楚之所宝,不在金玉而在善人,是能不外本而内末者矣”的道理,让晋国明白楚国虽遭此劫难,但仍然可以人才兴邦的事实,令晋国南下伐楚意见不一,为楚国争取到了充裕而宝贵的时间。

排第四的是一个叫做钟建的侍卫,在逃亡途中,他的主要任务就是背着楚昭王的妹妹季芈畀我,后来日久生情,演绎出公主爱上平民的爱情故事,其本人也被大舅子升职成为了乐尹,事业爱情双丰收,成为此次受赏的最大赢家。

排第五的是申包胥,因“入秦乞师”复国而居功奇伟,拟任命为右尹,“封之以荆五千户”(《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面对封赏,申包胥坚决不肯受,对楚昭王说:“我请秦师入关是为了救国救君,只是尽了一个臣子的本分而已。既然大王已经返回了国都,我当初立下‘兴楚’的誓言也已经实现,不敢再贪求功名利禄。”

申包胥越是以“非为身、非为名、非卖勇”为由,婉拒楚昭王的


状态提示:113、逃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