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公元前735年,疯狂进攻了三年的熊通才意识到,南阳盆地虽然是个好地方,但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掉的,便撤兵回国,再做打算。
楚国虽然没能冲出南阳盆地,但这几年却把周平王的军队打的很惨,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首《国风·王风·扬之水》,就描述了周平王的士兵,因楚兵年年攻伐导致自己不能回家而思念家乡的心情。
能把仗打到这种惨烈程度的,熊通也算是第一人。
熊通的眼界很高,但是有点心急,一出场就想来个难度系数大的,没想到会落个灰头土面的结果,便做了深刻反省,决定按照熊眴(蚡冒)生前制定的南下战略,换一个难度系数稍微低一点的,比如说——权国。
权国(今荆门沙洋)是殷商武丁时期,武丁的后人南迁汉水建立的国家,地处大巴山脉东麓,荆山山脉以南,南抵枝江,东临汉江,北与那处(今荆门市)接壤。
仗着地理位置优越,权国几百年来一直坚强的活着,换句话说,如果楚国想经营江汉平原,控制长江中下游流域,必须消灭权国,因为权国像一颗钉子一样,钉在了江汉平原的尾部。
权国属殷遗民组建的国家,殷商下课后便没了后台,成了一颗孤独的钉子,所以楚国想拔掉这颗钉子。
权国虽然不大,但实力不俗,接近一个世纪,从熊渠到熊坎(霄敖),楚国都没能拔掉这颗钉子。
现在这个任务落到了熊通头上。
熊通没有通过征伐南阳盆地来获得认同感,这一次,他必须一鼓作气拿下权国,通过征服几代人都没能征服的权国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然而,奇迹没有发生,熊通也失败了。
忘了提醒熊通一句,三国时蜀将张飞曾在这里横矛独退曹兵,赵子龙曾在这里七进七出大战曹军。
说明此地乃是易守难攻之地。
连续两次的失败让熊通痛苦的陷入迷茫,多年前除了一番雄心壮志,一无所有,所以一直不停的鞭策自己,就算遇到再多的困难失败,依旧不停歇。
想不到多年以后依旧一无所有,而且一无所有得更加彻底,因为连心中的那份雄心壮志也快磨灭的消失殆尽。
“人生在世不称意,欲上青天览明月。”
正在熊通大发感慨之时,大臣斗伯比参见。
斗伯比,熊仪(若敖)第四个儿子,因封在斗邑,为斗氏始祖。熊仪(若敖)死后,斗伯比便以熊仪谥号“若敖”为氏。
虽然斗伯比年纪和熊通差不多,但按辈分来却说是熊通的叔叔,也是熊通最为信赖的人,以多谋善断著称,于是,熊通将心中所想告知斗伯比。
斗伯比认为,当下的楚国,因征伐南阳盆地而损失不少兵力,而这些兵力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继续攻打权国,只会继续损失实力而让他国有机可乘。
斗伯比本经过仔细分析,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采取近交远攻战略,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以便南下江汉时确保后方无忧;
其次,在邓国南部建立郊郢,减轻南阳诸侯对国都丹阳的威胁,同时对邓国和卢戎国(今保康县和南漳县一带)形成南北夹击态势,控制进出南阳盆地门户;
最后,经营汉西、江北之地,大力发展农业、军事,巩固势力,积蓄力量,伺机行事。
熊通采纳了斗伯比的意见,为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熊通娶了卢戎国的女儿,纳为侧室。
邓国南部有一个小国叫做鄀国(今宜城),早在熊坎(霄敖)时期便已被灭,如今已是楚国势力范围,建立郊郢也很方便。
一番操作下来,楚国在鄀国废墟上建立了陪都郊郢,郊郢的南部则交由邓国和卢戎国的两位老丈人紧紧地看守着,自己则带领大军在荆山山脉以东、长江以北、汉水以西的地方肆意扫荡,获得大片土地。
经过二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楚国在熊通的铁腕治理下,政治清明,国强民盛,势力慢慢强大起来。
公元前710年,连远在中原的郑庄公与蔡桓侯在交流工作时,都因楚国的势力扩张太快,而开始有所畏惧,对楚国的日益强盛惴惴不安。(《左传·桓公二年》)
三年后,郑国的一番举动,彻底让沉寂近三十年的楚国再次让中原所瞩目,而这一次的归来,将让楚国像冲天的火凤凰一样,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