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大楚820>3、姬昌

继续讲之前,有必要将商末西周的事情用冷淡风大致的浏览下,因为楚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的兴起和灭亡与之密切相关,从熊渠僭越称王“不服周”的我是蛮夷我怕谁的二杆子精神,到大楚庄王的“德立、刑行、政成、事时、典从、礼顺”的全盘礼仪化,无不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诸如此类还很多。

首先出场的就是大商最后一位君主——帝辛。

公元前1075年,三十岁的帝辛继任殷商王朝第三十一代天子。

三十岁年纪正是意气风发,事业打拼的黄金时期。走马上任的帝辛也不例外,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满目疮痍、内忧外患的帝国重新焕发青春。

不过我们这位帝辛运气实在不好,按照竺可桢先生的说法,他刚继位就碰上了小冰河期,专业的说法是“仰韶温暖期后的第一个寒冷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

第二次小冰河期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西晋时期。

第三次小冰河期发生在唐末、五代、北宋时期。

第四次小冰河期发生在明末清初时期。

上述三个时期有一个共同点:社会动荡、改朝换代。

造成这种动荡的主要原因是寒冷。气候寒冷造成水循环不畅,水循环不畅导致干旱缺水(“年雨土于毫”),干旱缺水导致粮食减产没吃的,没吃的就要去抢,抢的人多了社会治安便不好了,社会治安不好了便引起社会剧烈动荡了,社会剧烈动荡了就慢慢演变成了战乱。

长期的饥荒,造成战乱无限制扩大。

战乱无限制扩大就造成人口锐减,商末时期锐减多少人口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从有记载的来猜测:东汉末人口是六千万,到西晋时仅剩七百七十万,减员87;唐末人口也是六千万,至北宋初期只剩两千万,减员67;明末人口一亿二千万,幸好有郑和下西洋时带回来的土豆、红薯和玉米等抗旱高产作物以救命,至清初时剩五千多万,减员58。

所以说我们要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但是帝辛没精力考虑环保的事情,他目前很烦恼,因为东夷来打劫了。

和南蛮是南方少数民族一样,东夷也是东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这次就是东夷的人方族作乱。按照他们的说法,天太冷,没吃的没穿的,来找大商劫个财,过个平安年。

对商朝来说,找到一块安全一点的地方很难,整个中原地区都被外族虎视眈眈,东有东夷、西有西戎,虽然北面的鬼方在武丁时期已臣服,也难保不趁火打劫,南方还好,虽然部落众多,但被秦岭淮河隔着,打不过来。

这些少数民族在当时都是有很的强存在感,国力与商朝不分上下,为避其锋芒,商朝建国以来就前八后五不停的迁都,直到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之后,商朝才有了稳定的发展,继而武丁中兴,为商朝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了“殷道复兴,诸侯来朝”的盛况。

这些蛮夷一日不除,便是对帝国的最大隐患。于是帝辛准备东征,大军东征,最担心的就是西方的西戎乘虚而入,殷商不保。

最好的办法是物色一个西边的方国,该方国具有一定的战斗力,在关键时刻还能组织西边的其他方国,帮助抵抗西戎的骚扰。最好还让这个方国派一个人过来作为人质,让该方国绝对屈从。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表决,这个最佳人选就是周国西伯侯姬昌。这个讨论结果让帝辛很为难,因为姬昌父亲叫做季历。

季历五十多岁时,被帝辛太爷爷武乙征召去平西方戎狄之乱,十余年间纵横捭阖,扫平了来自西方的威胁。因为功高震主,又威胁到了商朝统治,公元前1102年,季历被武乙继任者文丁以莫须有的罪名而被斩。

所以这个结果让帝辛很为难,征召姬昌他肯定是不愿意来的,因为他的父亲就是被自己的爷爷囚禁死的。签合同似乎也不靠谱,毕竟自己经常干一些单方面撕毁合同的事。

关键时刻是不缺小人的。

时任有崇国国君崇候虎,一向与姬发鼻子对不上眼睛的,关键时刻参了姬发一本,他对帝辛说道:“大王前段时间因工作原因,而把九候剁成人肉酱,把鄂候做成人肉干的时候,我听说姬昌多有抱怨(‘西伯昌闻之,窃叹’),还四处捏造大王是因为九侯女儿不喜淫而杀之。堂堂一国之主,安定天下,劳苦功高,哪能让好事之人如此辱没,何不把把西伯侯叫过来当面一问,事情不就清楚了。”(九候、鄂候当时的身份同姬昌一样,位列殷商“三公”。)

帝辛听了表示很生气,打算请姬昌来当面解释。

帝辛有请,姬昌也不是傻子,明显看得出帝辛在摆鸿门宴。很多、电影、电视里面,只要是甲方摆鸿门宴从来没成功过,因为意图太明显,乙方只要不是先天智商有问题,都不会轻易赴宴。

换句话说,能赴宴的都是能人。

很巧的是姬昌就自带能人属性。他临行前带了两样东西,这两样东西虽然俗套,但很管用——一样叫做钱,一样叫做土地。

用钱来贿赂费仲、比干等一帮大臣们,让他们在帝辛面前多说点好话。事实证明钱很有用,姬昌囚禁的岁月,每当帝辛稍起杀意,大臣们总能好言相劝,从而化解危机。

用洛河的一块土地,换取废除炮烙之刑。这个刑法不废除,


状态提示:3、姬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