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大楚820>31、齐桓公
之师”和“息之师”的地方武装,用来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并规定由历代楚王直接指挥。后来,“申之师”和“息之师”逐渐发展壮大,组成了军事联盟,这就是被后人称为“申息之师”的武装力量。

“申息之师”可以由楚王直接调遣,而不用通过下面的贵族来间接指挥,打破了贵族私有兵制,大大的提高了楚军的机动灵活程度,加之装备精良,堪称楚国精锐军队。当年楚成王平定子元之乱时,也是点头同意调动“申之师”攻入王宫,才肃清反贼一党。

盟军此刻面对的就是楚国两支精锐之师其中的一支——息之师。

打不赢就不断的增兵,增兵增的最积极的就是曹国,这一举动勾起了宋国尘封的往事:三十五年前(公元前680年),因宋国违背盟约,齐国便邀集曹、陈二国攻打宋国,当时的曹国也像如今一般积极,第一个带头攻入宋境灭邑,宋国一直怀恨在心。

这次盟军攻打厉国不利,也错过了秋收,抱着兵不走空的想法,宋国乘曹师远征、国内空虚之机,做了一件很无耻的事情——发兵北上,进攻曹国。效果也是很明显的——满载而归。

对宋国来说,三十五年前的仇总算是报了。

对曹国来说,从没见过如此阴毒歹辣的家伙,大家都在同在一个战壕工作,你却派人抄我老家。

对齐桓公来说,这是一次对霸主地位赤裸裸的挑战,盟国不听号令,心怀异念、同室操戈,导致连一个小厉国都久攻不下,但此时的齐桓公年迈力衰,再也无力压制诸侯,宋、曹二国一翻脸,盟军就此原地解散,无功而返。

对楚成王来说,惊讶之余大喜过望,少了后顾之忧,便集中兵力猛攻徐国,在娄林(今安徽泗县东北)大败徐国。娄林之役,打的徐国精锐尽失,再也没有力量同楚国交锋,联军也一盘散沙无力救援,徐国不得已,迁都北上,并臣服于楚国。

楚伐徐,是楚国东进之路最大的一个收获,从此以后,楚国完成了对淮水中上游一带的控制,实现了对江汉平原的地缘保护,对中原形成三面包夹之势。

饮马淮泗,楚成王以一己之力,大胆果断的力克齐桓公率领的八国之众,并孤军直入,像一柄利剑一样,刺向了中原腰眼,剑锋所指,让齐、鲁、宋卧榻难安。

最不服气的便是齐桓公,娄林之役让这个中原霸主脸面全失,在此后的两年中,还抽出空讨伐厉国、英国,以报“娄林之役”的颓势,但都无功而返。

楚国与齐国争霸,以郑国为焦点,历时二十余年,楚国都不得不避其锋芒,窝在汉水之地一动不动。楚成王、斗谷于菟审时度势、谨慎谋划,采取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方法,比对双方身体状况,成功耗死了管仲、力竭了齐桓公,从而取得辉煌的成果。

这个事例生动的告诉我们,只要你活的比冤家时间长,你就赢了。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据说是生了重病,他的五个儿子开始蠢蠢欲动,结党营私,准备等老头子一死就开始争夺君位。易牙、开方、竖刁等三个佞臣,也拥护不同的公子,大肆虐杀朝中官吏,五子纷争搞得朝中鸡犬不宁。

易牙,擅于调味,烹饪技艺很高,曾经将自己的儿子煮了给齐桓公吃,很得齐桓公信任。因为他是厨师出身,他又是第一个开私人饭馆的人,所以他被厨师们称作祖师。

就是这么一个厨艺高超之人,获得权力以后,迷失本性,追逐名利,伙同竖刁等人,将病重的齐桓公锁在宫中,不准任何人看望,并假传君旨,宣公子无亏继位。

雄霸一时的齐桓公就这样被一个厨子活活饿死。

可哀!可叹!

齐桓公死后,五个儿子开始争权夺利,都忘记了给父亲安葬,就这样,齐桓公的尸体又在宫中放置了两个多月,满屋都爬满了蛆,惨不忍睹。最后才被争得君位的太子昭(齐孝公)收殓。

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有这样的下场也只能兴叹了,不过他也别灰心丧气,他的老对手楚成王也和他的下场差不多,哥俩可以好好的在阴间交流下子女教育问题了。

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享年73岁,公元前685至公元前643年在位,期间,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一生十六次会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对于齐桓公的评价,用一句话概括就够了——“南夷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国”。

一个孤傲的守护中原文化的阶级战士,一个真正的志存高远的春秋霸主。


状态提示:31、齐桓公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