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大楚820>6、礼仪制度

周武王建立周国后(史称西周),以“敬天保民”为核心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制度改革——政治组织中的分封制,社会组织中的宗法制,文化思想中的礼乐制,经济组织中的井田制。

四种制度的实施,让周国成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影响了中国长达三千多年。

政治组织中的分封制。

武王灭商后,第一件事就是lùn_gōng行赏划地盘。

造反是一项高危活动,不是图表现尽义务,不然那帮人跟你图什么?于是就和军师姜子牙、弟弟周公旦等商议,把中原分成若干个侯国,分封给在建国大业中做出杰出贡献的有功之臣。并让这些侯国环绕周国,像包粽子一样把自己紧紧的包住,加强管理的同时,也可以防止外敌入侵。

同时规定各诸侯可以拥兵,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的义务,但必须随时听从天子调遣;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贺(年终述职、考核);允许封侯世代承袭,并可在封国内分封卿、大夫;天子对诸侯有赏罚予夺之权,对封国中分封卿、士,天子也有权过问。

后来统计,武王一共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十五个,同姓之国三十八个,异姓之国十八个。

比如武王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分在卫、鄘、邶三国。

之所以拿出这三国过来说,是因为有一个地方处在这三个国之间——殷商旧都朝歌。

当时武王为了安抚商朝遗民,实行殷人治殷的方式,封帝辛之子武庚为侯,管理旧都朝歌,并将商朝遗民封给武庚,“殷人大悦”。

而这三个国的主要目的就是监视武庚,叫做“三监”。

后来还发生了一件事,史称“三监之乱”。

封地也有讲究,血缘较近的,封的地方就好,异姓的,封的地方就远。

不仅远,还有生命危险。

比如头号开国元勋姜子牙就被封在齐国(即今淄博市临淄区)。我看了下地图,齐国处在中原最东北方。

并且姜子牙在营丘建都的时候,还有东夷的莱国跑来抢地盘。

苦不堪言。

仅仅过了五个月,姜子牙便把建国的任务丢给了他的三儿子,自己跑去周国安度晚年。

这种分封地建国家,以诸侯占有土地、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称为分封制,也称封建制度。

“至此,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中国历史》初一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先不说这种分封制利弊,但相对于商朝那种原始小邦林立的现象来说,显然是一个进步。至少,在当时起到了巩固和加强全国统治的作用。

也至少,开创了周朝八百年基业。

为了配合和维系封建制度的发展,周朝还建立了一套宗法制度。

宗法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制度,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封建社会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继承法。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

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同时大、小宗地关系是相对的)

假设你父亲是天子,而你运气由足够好,是嫡长子,那么你就可以继承父位而为第二代天子,奉戴始祖,是为“大宗”。你的同母弟与庶兄弟封为诸侯,是为“小宗”。

以此类推,每世的诸侯也是由嫡长子继父位为第二代诸侯的,奉始祖为“大宗”。他的诸弟封为卿大夫,是为“小宗”。每世的卿大夫也是嫡长子继父位为第二代卿大夫,奉始祖为“大宗”,他的诸弟为“士”,是“小宗”。

但士就不一样了,士的嫡长子仍为士,他的诸弟就为庶人,平头百姓一个,主要工作就是种田。

同上,诸侯对天子为小宗,但在其本国为大宗。卿大夫对诸侯为小宗,但在其本族为大宗。

这样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一个统治阶级。

比如武王和周公的关系,从血统上来说,虽是兄弟,但从政治上来说已变成君臣关系,这是因为武王是周公的大宗(王),周公是弟弟,也就是小宗(诸侯)。

周公被封到鲁国后,他是鲁国的始祖。在国内,他就是大宗(诸侯),儿子伯禽及其嫡系后裔,为小宗(卿大夫)。

周公死后,嫡长子伯禽继承爵位,按照“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的规定,伯禽升成了大宗(诸侯)。但在天子面前还是小宗。周公嫡系后裔,对于伯禽来说,还是小宗(卿大夫)。

卿大夫和士的关系,也是如此,卿大夫是大宗,士是小宗。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简单点说,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并根据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使得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为了解决宗法制中心问题,即尊卑贵贱的区分,周国又制定了礼乐制。

礼,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周朝通过礼法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


状态提示:6、礼仪制度--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